张立人「战斗之城.终」狂想台湾未来 北师美术馆上演

艺术家张立人在北师美术馆内建造「战斗之城.终」。图/北师美术馆提供,汪正翔摄影

艺术家张立人历时14年的「战斗之城.终」,完整汇集《战斗之城》系列作品的录像装置、漫画、模型、拍摄场景、道具及分镜手稿等百余件展品,日前赢得北师美术馆两年一度的「作梦计划」征件第4届获选。该作即日起在北师美术馆展出以来,好评不断,欢迎观众掌握7月21日前观赏。

张立人研究所毕业前即连续斩获多个台湾艺术界重要奖项,包括高雄美术奖首奖(2009)、台北美术奖首奖(2009)、第7届桃源创作奖首奖(2009)及第8届台新艺术奖入围(2010)。然而他并未因此走上艺术家的康庄大道,开始反身诘问艺术何用,2010年开始创作《战斗之城》系列。

在《战斗之城》中,张立人试著以自身的轨迹,谈论关于艺术家如何在越趋现实的大环境下,试著保有自我以及理想。「战斗之城.终」更透过张立人打造的舞台场景、角色刻画及人物命运的叙事,建构出介于想像与现实之间的虚拟世界,直探艺术创作的本质与艺术家的命运。

《战斗之城》共有三部曲:首部曲〈台湾之光〉(2010-2017)由中年鲁蛇陈志强告白未果,却意外成为即将毁灭世界的全民公敌起始,衍伸出美国驻军及第二部〈经济奇迹〉(2018-2022)国际企业托管、最终章〈福尔摩沙〉(2020-2021)AI宰制人类斗争等饶富预言性的后续事件。

系列作品汲取并挪用漫画、电影、动画、影视媒体等大众文化的形式及元素,张立人还仿拟舞台剧的方式于现实世界搭建场景,从无到有创建一个繁复而庞杂的世界,艺术家一人分饰多角,集编剧、操偶、美术场景建置、拍摄、剪辑、配音等角色于一身,精采绝伦。

录像作品里的〈场景模型〉,是艺术家以木条以及保丽龙等材料,依据不同时期的成长经验即兴拼贴,搭建出一座记忆中的城市模型;108个人偶则以卫生纸制作,以粗糙的表面与纹理呈现大略「堪用」的人型,微妙拉开故事与现实的距离,每个角色配有各自的物件道具,像是预示其在故事中的命运。

这座既虚构又真实的城市,犹如艺术家创造出的沙盒,在加入不同性格的角色和规则设定后,发展出复杂的叙事路径。张立人以生命作为一种叙事方式,构筑一个复杂的多重显影,将自己的生活与作品层层叠叠交织起来,像是梦中还有一个梦,在生命的迷宫中还有另一个迷宫。

北师美术馆的「作梦计划」向来企图透过与获选创作者的紧密协作,思考机构除了给创作者经费、空间和行政等支援外,还能有何种样貌?本届「作梦计划」即回应张立人的征件提案,在开展前一个半月开放空间让艺术家进驻。

展期间,张立人以二楼展场的大型模型重新拍摄《战斗之城》第一部中的「二周目」,与14年前的自己对话,同时开启作品的下一生命周周期,将于闭展前在北师美术馆举行首映。此外,也邀请艺评人谢镇逸担任观察书写者,企图于艺术家自身及机构叙写的样貌外,开拓另一条走入「战斗之城.终」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