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料输内地 麦希汶促政府与内地联手化废为宝 改善环评机制 重视白海豚

早前国家生态环境部与政府签署《关于澳门惰性拆建物料在内地海域处置管理工作的合作安排》(下称《安排》)。香港海豚保育学会副会长麦希汶相信,此举能有效减轻澳门建筑废料堆填区的压力,因此原目的为解决城中建筑废料的「生态岛」计划「政府也没有必要去进行」。

她亦表示,就长远发展而言,澳门当局应完善环境影响评估机制,增加透明度,同时采取积极措施保育白海豚,重视这群「不能发声的持份者」,避免推动类似「生态岛」这类破坏环境生态的争议项目。

然而,麦希汶又指,《安排》虽有效纾缓澳门建筑废料堆填区的压力,但若以「填海」方式在内地水域倾倒本澳的建筑废料,或会对当地环境造成破坏。又建议双方日后可讨论如何建立更完善的建筑废料产业链,将废料转化为再生砖、沥青、水泥等原材料。

特区政府上(6)月23日发稿指,日前与国家生态环境部签署《关于澳门惰性拆建物料在内地海域处置管理工作的合作安排》,澳门符合国家规定的惰性拆建物料(包括盾构土和软基土)将在内地海域处置。

当局表示,本澳建筑废料堆填区已饱和,无法处理轻轨东线建造工程所产生的建筑废料。在《安排》下,处理东线产生的废料将成为本澳跨区处理惰性拆建物料的首个成功案例。

为解决本澳日渐增加的建筑废料,澳门当局公布「生态岛」计划,拟在黑沙龙爪角对开约一公里海域填海造岛,计划以建筑废料作为填料。然而,该计划自提出以来争议不断,不少市民及环保团体强烈反对,认为此举将严重破坏海洋生态,尤其周边是中华白海豚的栖息地。

《安排》是本澳废料唯一出路?
麦希汶:建筑废料可变再生材料

一直关注「生态岛」项目的麦希汶认为,《安排》应被视为推动澳门与内地进一步处置本澳惰性拆建物料的一个契机,「生态岛」亦没有需要再推进。但双方应讨论如何建立更完善的建筑废料产业链,将废料转化为再生砖、沥青、水泥等原材料。

她又指出,虽然跨境处理方案允许澳门在内地水域倾倒建筑废料,但这始终并非长久之计,而且将对当地环境造成破坏。「因为现在这个合作协议,依然都是用填海的方法去处置建筑废料,只不过不是在澳门,可能他们的水域生态价值没有那么高,但始终都不是一个可持续的方法。」相较之下,若将建筑废料转化为再利用资源则更具可持续性,更符合经济效益。

据她了解,现时环保局已引入相关筛选设备,以提升建筑废料的入境条件。然而,目前仍不清楚这些设备的具体用途。「但起码如果可以了解多一点,究竟怎样可以合作,可以再将这些建筑废料拿上大陆,不是只放在海里。」

她补充指,有内地城市已发展出建筑废料加工处理的产业链,一些工厂甚至面临原料短缺的困境。政府可考虑将建筑废料输往这些工厂进行加工,既能解决澳门的废物处理问题,又能满足内地工厂的原料需求。

避免日后有项目损害环境
麦希汶:环评要增透明度

近年政府推出「黑沙水库观音像」、「生态岛」、「路环西侧防洪排涝工程」等争议项目。问到如何从根本出发,让政府减少推动可能损害环境的争议项目,麦希汶认为,这或归因于现时澳门环境影响评估机制不够完善透明。

她又以「路环西侧防洪排涝工程」为例指,现时该项目未有公开相关环境报告,尤其在涉及海域项目的环评存在灰色地带,惟现行机制缺乏明确指引。涉及海域项目的环评似乎只需遵循内地做法,又无需向本澳市民公开或征询意见。澳门当局应完善环评机制,提高透明度。

麦希汶:市政署须有意识保护白海豚

「生态岛」计划一公布便遭受批评,被指影响海洋生态,破坏白海豚栖息地。麦希汶认为,市政署要积极采取措施,视白海豚为重要持份者,将其保育需求纳入考量。

她又批评市政署在白海豚保育方面缺乏积极措施,以致澳门当局在推动「生态岛」项目时没有考虑到本地的可持续发展,忽视白海豚这群不能「发声的持份者」。

麦希汶又表示,其他地区已针对白海豚栖息地设立重点保护区,限制渔业活动,但澳门在这方面却明显滞后,似乎将保育责任推卸给其他地区,亦使白海豚一进入澳门就缺乏保护网。「当牠们(白海豚)一进入澳门的话,可能突然间保护网就没有了,牠怎样可以安然地去逗留在这个社会,甚至是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