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自来水价格改革争议的背后,中国公共基础服务的涨价潮|Whatsnew

「经济增长放缓、财政收入减少,使得地方政府对公共基础服务的财政补贴越发吃紧。」

特约撰稿人 曹风


2024年4月4日,广州市的一家饭店,人们欣赏城市景观。摄:Tingshu Wang/Reuters/达志影像

日前,广州时隔12年拟再调整中心城区水价,一场价格改革方案听证会却引来诸多争议。

4月3日,广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广州市中心城区自来水价格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针对广州市中心城区供水服务区域内(包括越秀区、荔湾区、天河区、海珠区、黄埔区、白云区、大学城区域)供应的自来水价格进行调整,并给出两个方案进行比选。

其中区别为,方案一的居民生活用水“保本微利”、其他用水“合理盈利”,方案二的居民生活用水第一阶梯水价按成本定价、其他用水“合理盈利”。两套方案中,平均供水价格均5月9日,广州市中心城区自来水价格改革方案听证会举行,参与听证会的17名听证代表, 包括普通居民消费者9名、非居民消费者3名、经营者1名、其他利益相关方1名、人大代表1名、政协委员1名、专家学者1名。

据《21世纪经济报道》,参会的17名听证会参加人均表示理解和支持水价调整。其中,9名听证代表支持了居民用水涨价幅度更大的方案一,7名居民消费者代表支持居民用水涨价幅度相对较小的方案二,还有1名代表没有选择支持的方案,认为调价幅度可以进一步调整。

随着听证会结果在网络上的传播,“被代表”的质疑声音开始出现。

有网友在听证会相关报导中,发现其中一名听证代表为广州荔湾区亲临食府负责人黄志辉。据4月13日,重庆市政府宣布成立联合调查组并于19日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根据重庆燃气的2024年一季度财报,2024年第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7.03亿元,同比增长4.33%;实现净利润-5144.32万元,同比下降1.76%。

重庆的闹剧之外,天然气价格上涨已经成为趋势。

起因是2023年6月,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出台《关于建立健全天然气上下游价格联动机制的指导意见》,明确表示要促进终端天然气价格及时反映市场与上游成本变化。,湖北、辽宁、江苏等多个省份也在随后出台实施意见。

据第一财经报导,国家电网客服回应称,“暂时没有收到价格主管部门发布的相关政策文件,也未收到供电公司的相关电价调整通知。”

尽管如此,从长远来看电价的上涨恐怕难以避免。

2021年,国家发改委在答复网民关于“建议完善居民阶梯电价制度,鼓励城乡居民多用清洁的电力资源”的留言时曾表示:进一步深化电价市场化改革要求……使电力价格更好地反映供电成本,还原电力的商品属性,形成更加充分反映用电成本、供求关系和资源稀缺程度的居民电价机制。

无论是水、气还是电的供应,在中国都属于公共基础服务行业,作为垄断或者准垄断行业存在,同时依赖于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的巨额财政补贴,才得以实现较低的供应价格,其中不少都处于长期亏损状态。如前述提到的广州自来水公司,2022年营业收入为33.15亿元,当年获得的水资源费补贴、项目财政资金等其他收益就达到1.91亿元,但利润总额仍为-2.6亿元,持续亏损。

但在近年来经济增长放缓、财政收入减少尤其是因房地产行业萎靡连锁反应的土地出让金减少,使得地方政府对公共基础服务的财政补贴越发吃紧。(延伸阅读:放眼全国的情况,2023年的中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为70704.85亿元,下降9.2%,原因是地方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下降了13.2%。

补贴难以为继后,地方政府疑似正在“甩包袱”,把维持公共服务运营的责任转移出去。

早在2023年11月,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就联合发布一份《关于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的指导意见》,强调引入社会资本,优先选择民营企业参与,同时“不因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额外新增地方财政未来支出责任”。

2024年4月,根据该《指导意见》,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住建部等六部门联合修订了《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也强调“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运营”,其中关于政府提供投资支持的措辞,也从原本的“可由政府提供可行性缺口补助”,成了“严防新增地方隐性债务”。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 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