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以外 平衡兴趣与娱乐 在澳外雇假日有「细艺」

在工作以外,打工仔培养自身的悠闲娱乐及兴趣也十分重要。追求工作与生活平衡亦是现代人的生活态度。远洋到澳的外雇,尤其一众在澳工作多时的家佣,在不用工作的假日有何「细艺」?本媒与在澳工作多年家佣——华裔印尼人郑爱玲(Murliyanti Cristin)及来自菲律宾的Cristina Barcelo对话,了解她们工作以外的生活。闲聊中感受到,长年在澳生活的外雇渴望一个放松、交流和学习的空间,而迎雁轩成为她们假日的好去处。她们亦希望本澳能有更多类似的团体,为外雇提供支持与归属感。

在澳时间长   假日无处去 

自二〇二一年起,在澳工作近八年的爱玲常于假日到明爱属下外雇服务中心——迎雁轩参与活动,如座谈会、厨艺培训、运动、聊天、聚会及美食分享。

她表示,多年在澳工作,假期时常感无处可去,长时间逗留三盏灯觉得浪费时间,「有时候在那𥚃没什么事可做⋯⋯不要浪费时间在三盏灯。」迎雁轩提供烘焙、厨艺和语言培训等活动,让她能够精进厨艺并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

同样在澳工作逾八年的Cristina亦有感假期无聊,现在只想探索和学习更多,「呆在外面就必须出去玩,现在的我不喜欢,八年在澳时间很长,我只是想学习和探索更多。」自去年起,她亦常到迎雁轩参与活动、培训或担任义工丰富自己的生活。

两人亦有时一同参与中心的活动,如烹饪培训以及在中心的天台种植蔬菜。

迎雁轩前身为明爱在2009年创办的「外地劳工服务计划」,直至2016年11月起,得到社工局资助后正式开办。服务内容包括专业知识或有关于法律的讲座、举办认识本澳文化、日常生活医疗卫生常识和节日文化活动、定期开办广东话、急救和体弱长者照顾技巧等等不同类型的培训班。

渴望更多放松、学习 感受不同生活视角的空间 

爱玲认为,迎雁轩遇到的朋友有相似的兴趣和生活规划,彼此更能聊得来,并希望本地能有更多类似中心,让家佣在放假时有更多选择。

她又称,目前澳门特区政府与印尼政府缺乏人力资源合作,所以印尼政府视在澳工作的印尼人为非法,一旦发生事故, 印尼当局不会提供援助。因此,这些中心的存在尤为重要,虽无法完全解决问题,但能通过法律建议等支持,减轻外雇的忧虑。

自去年起,Cristina参与迎雁轩活动并成为义工,这些活动让她看到不同生活视角,并在工作之余找到放松空间。她表示,许多外籍雇员面临焦虑和家庭问题,若本澳有更多类似中心,将大有助益。

Cristina又坦言,家佣薪水不高且无最低工资保障,自己必须节省开支、谨慎消费,只购买必需品,努力存钱。

在澳医疗费用高
有外雇情愿返国看病、买药

在与爱玲和Cristina的交谈中,两人均表达了对澳门高昂医疗费用的忧虑。爱玲坦言,本澳医疗费用高昂,非人人可负担。Cristina则表示,许多外雇因费用问题,只能回本国看病或买药,盼望澳门政府能为外雇提供免费药品或折扣。她强调,医疗保健对外雇至关重要,然而许多人无医疗保险,只有家佣可能有此福利。健康问题对外雇生活影响甚大,「去医院、买药,这些对我们来说都好贵。」

尽管在澳工作近十年,这两位妈妈仍最关心子女前途和家人,而非自身生活。爱玲希望在有工作能力时继续留澳,期望儿子能在澳门或其他地方找到工作,实现独立。

Cristina则计划数年后回国经营小生意,照顾年迈父母,亦希望儿子努力读书,顺利毕业并找到工作。

艺术节、逛社区、午后茶聚 拉近人与人距离

迎雁轩今年又有新搞作,推出「午后时光」活动,利用下午茶时段让外雇在轻松氛围中相聚,饮茶、食点心,分享今年的目标及遇到的困难。迎雁轩主任陈诗茵表示,希望每季举办一次,预计二十至三十名固定参与者,并在年底最后一次茶聚回顾目标达成情况及过程。「(活动)最大嘅作用就是彼此鼓励。若大家喺一个小组,自然而然可以分享自己嘅经验,成为彼此支援。」

迎雁轩今年亦会续办艺术节,邀请不同国家的会员、团体等参加,透过文艺表演等相互了解。陈诗茵则希望更多外籍雇员带自己朋友甚至带雇主来参加。「我哋最想让外界看到家佣只系佢其中一个角色、其中一个身份,但佢哋亦都有才华, 可以做到很多唔同嘅演出,希望可以 empower 佢哋」。同时希望她们的雇主了解到这群家佣老家独特的文化特色,促彼此更加相互尊重、包容,推动社会共融。除此,中心会继续与团体合作,带领本澳居民走进外籍雇员聚居的社区,如菲律宾人士较多的红窗门或三盏灯一带,了解外雇的生活轨迹、文化及日常所需。

陈诗茵又称,中心会组织外雇参与本地节庆活动,如端午节观看扒龙舟、食粽,助其接触及熟悉社区。 而针对新来澳的外雇,中心定期举办社区游踪,带领他们去认识本地社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