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东来义乡幼儿园文化扎根 听猎人说故事搭猎寮

(中央社记者黄郁菁屏东县9日电)为让文化向下扎根,屏东县来义乡传统狩猎文化协会今年携手来义乡立幼儿园,将猎人分享、观察猎寮搭建等融入课程,让孩子透过亲身参与,认识排湾族文化中重要一环。

屏东县来义乡传统狩猎文化协会,长年推广狩猎文化与山林知识,今年携手来义乡立幼儿园,带领学童认识野生动物及生态环境,了解排湾族如何与山林共存,达到生态永续。

课程设计包含绘本制作、猎人到校分享生命故事与狩猎工具等,今天协会到幼儿园架设猎寮,让学童观察过程。

猎寮由来义乡狩猎协会文化讲师江人颉(Paupu)以竹竿从零开始搭建,完成基本结构后,他手持由幼儿园学童与家人一同制作模型,向孩子解说猎寮用途与变迁。例如猎寮内设有熏肉架,可以延长肉类保存时间;过去多以茅草搭建屋顶,今则常见帆布或塑胶袋取代。

江人颉也一并教导相关族语词汇,例如熏肉是「cemapa」,陷阱则是「dringay」,孩子们认真学习,纷纷大声复诵,并在课程结束后,帮忙递上屋顶建材,完成猎寮搭建。

江人颉告诉中央社记者,排湾族生活离不开狩猎,无论是祭仪或除丧等传统礼俗,都需要用到猎物。他很高兴自己选择回到部落,能将这份值得骄傲的文化传承给下一代,也很开心孩子展现高度兴趣。

来义乡立幼儿园老师胡梅芳(Djupelang)说,虽然园方一直有进行族语与在地文化课程,但这是自己教学10多年来首次涉足猎人文化教学,对老师而言也是一大挑战,整个过程可说是教学相长。

胡梅芳说,传统上女性不参与打猎,她与同事为了备课,特地查阅文献、向家族与部落中男性请益。而孩子透过学习单,询问父母与vuvu(排湾族语祖父母辈与孙子女辈的互称,此指祖父母)过去在山上打猎经验,不仅增进家人情感,也透过长辈分享,理解到猎人其实是保护森林的人。

另一名老师潘羽函(Ljavaus)说,上了狩猎文化课程后,孩子在学习区的游戏方式也起了变化。他们开始用积木制作长矛、弓箭,扮演猎人打猎情境,有人用积木模拟升火,假装猎到水鹿、山羌,还会将猎物烤熟;或是把模型丢进玩具锅里,说是煮了山羌,且主动跟同学分享。孩子用自己方式呈现族人分享文化,「觉得很感动」。(编辑:黄名玺)114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