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记者陈至中台北31日电)屏北高中和清华大学合作「小清华」原住民实验教育班,透过多元课程活动,传承原住民族语言和智慧,近3年,中级以上族语认证通过率超过9成。
教育部今天发布新闻稿,介绍全国各地高中透过国民及学前教育署补助,以多元方式推动本土语文教育。其中原住民族重点学校,依规定须在「部定必修」与「校订课程」中合计开设6学分原住民族语文课程。
国立屏北高中位于屏东县盐埔乡,地区较为偏远,近年与清华大学合作成立「小清华」原住民实验教育班,透过正式课程、社团活动与跨文化交流等多元方式,推动族语学习与原住民文化教育。
屏北高中开设多门原住民族教育课程,涵盖原住民生态智慧与文化知识体系。学生依族语别分组学习,并参加族语认证考试,近3年中级以上通过率超过9成,累计15名学生取得中高级认证,表现优异。
宜兰县立南澳高中的文史探索课程。以专题探究及部落踏查为核心,让学生访问耆老、记录口述历史,进一步理解泰雅族岁时祭仪与传统禁忌,建构扎实的族群文化认同。
南澳高中的工艺课程,聚焦泰雅族的传统技艺,包括弓织肩背带、藤编背篓、传统地机与高织机编织,以及弓箭制作等。学生不仅掌握传统技术,更结合创新设计理念,尝试文创商品开发,透过现代媒体平台推广。
教育部期待学生透过原住民族语文课程及实际体验,对原住民族传统文化、生活习俗有更深入理解,进而尊重族群间文化差异。(编辑:方沛清)114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