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本期“海外华人札记”,每周四我们邀请常驻美国的资深中文媒体人撰稿,一起从华人视角解读、探讨新闻热点、品析时报精华文章。本期的作者是现居休斯敦的撰稿人詹涓。欢迎点击这里订阅,或推荐给朋友。
去年暑假,我女儿所在的休斯敦一个郊区学区的家长脸书群里,父母们为一本英文课指定读物争执不下,有些人认为这本讲述纳粹集中营的回忆录会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在我们邻近的一个学区,大量图书被指控为“淫秽有害”。为避免争议,中学老师干脆把教室里所有带有“YA”(青少年)标签的书统统撤下。
在美国各地学区和公立图书馆,图书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审查和下架,一些书将只能在书店中才能买到。我们身处的得州禁书数量以438本排在第一位。支持者声称这是为了保护孩子,但我读七年级的女儿表示疑惑:“如果图书馆的书越禁越多,没钱买书的学生怎么办?”美国被视为言论自由的灯塔,怎么如今走到了这一步?
多数被禁的书与种族、性别和性取向有关,很多早已经是家喻户晓的名作,比如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使女的故事》、托妮·莫里森的《宠儿》和《最蓝的眼睛》、阿特·斯皮格曼的普利策获奖图书《鼠族》、卡德勒·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它们被禁,让来自审查大国的我都感到困惑。
《纽约时报杂志》的一篇报道深入采访了得州一个小镇,观察这里的禁书运动,读完这篇文章,你就会知道一本书遭禁可能不需要多少理由。2021年,镇上的禁书小组关注了一系列以屁股为题的儿童读物 ,比如《我的屁股太吵了!》《我摔断了我的屁股!》和《我需要一个新屁股!》在审查者眼中,这些“肮脏的书”是在鼓励恋童癖。图书馆的童书管理员为了理解人们的担忧,把“屁股书”读了一个遍,最后也没有读出任何不妥,事实上这当中有些是广受好评的畅销书。但是,当限制书籍的呼声在教会和社交媒体蔓延开来后,这些“屁股书”和几本书名中带着“放屁”字眼的童书还是从图书馆的书架和在线书目中被撤了下来。
“屁股书”被禁只是一个开始。时报解释了禁书运动这两年来为什么在美国越来越普遍:以往父母们可能只是从孩子们那里得知某本书,促使图书馆对个别图书进行审查;但随着大量右翼团体支持的候选人在美国各地的校董会赢得席位,他们开始积极禁书并通过网络传播让他们反感的书单。各地图书馆和学区如今往往会一下子收到大量图书投诉,得州的这个小镇也是如此。在获得了各种名单后,这个小镇开始了进一步纠查。支持审查和反对审查的居民各自展开游说行动,最终的结果是禁书派占上风,一位主张书籍和观点多样性的图书馆馆长去年被解雇。自从2021年10月以来,这里的图书馆再也没有购买或上架一本新书。
得州小镇的故事在田纳西、新泽西、佛罗里达和美国的各个角落上演。遭殃的不仅仅是书,还有图书馆工作人员和教师:他们在社交媒体上被人贴上了“恋童癖”的标签,遭到骚扰,一些人失去工作、远走他乡。他们甚至有可能面临严重的法律危险——多州已经通过法律,如果图书馆工作人员向未成年人提供“淫秽”或有害书籍,有可能被判处多年监禁。在这种气氛下,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有老师自我审查,干脆将教室里所有书都置之高阁了。
和中国下架“封杀”敏感政治书籍不同的是,在美国,哪里有压力,哪里就可能有反抗和诉讼。得州小镇那位被解雇的图书馆长提起了雇佣歧视诉讼,镇上的居民以侵犯宪法权利为由提起联邦诉讼;佛罗里达州等地的公民和出版公司也正在为反对禁书发起诉讼。
学生们也在用各种富有创意的方式来捍卫自己自由阅读的权利。在一个下架《鼠族》的田纳西学区,学生们争相自发捐赠禁书,在课间传阅;在我们所在的学区,学生们组织了禁书读书会,一个参加了读书会的11年级学生对我说,“这些书被禁后,想到万一没读我可能会错过什么,我反而对它们更感兴趣。”越是禁止阅读,就越会吸引人们想要一探究竟,这恐怕是审查者没有想到的结果。
中文社交媒体热门话题:
最近我在小红书上看到的一个中国国内热门话题的是“星巴克坐满不上班的人”,发帖者观察发现,工作日的星巴克似乎被失业的中年男女占满,大家都带着自己的电脑一整天坐在咖啡店里,但桌上没有几杯咖啡。在评论里,来自互联网和外贸等行业的中国各地失业者抱团取暖。
不仅是硅谷在经历“寒冬”,中国互联网“大厂”的裁员也一波波袭来,年初字节跳动开启了一波,最近则是阿里巴巴。考虑到中国人才市场存在着所谓的“35岁危机”,被裁的中年人恐怕难免会面临各种压力。与此同时,年轻人的日子也不好过,青年失业率最近已经突破20%大关。如果每个月还需要还房贷,暂时找不到工作的人可能很难安坐在星巴克里,迟早要加入零工经济大军。但我在快手上注意到,很多外卖骑手和网约车司机也在抱怨订单越来越少,竞争越来越激烈。如果连零工经济都无法再发挥就业蓄水池的作用,情况得有多糟糕?
小红书上有一则评论写道,她在失业期间不舍得买咖啡,以前的同事特地午休时下楼请她喝了一杯拿铁、鼓励她。后来她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虽然不喜欢,但也很珍惜。祝福大家在艰难的年景里也能有工作可做,有亲友可以互相依靠。
近期不容错过的文章还有:
最近去我们市的一个社区文化中心时,我才知道原来美国人也打麻将。《T Magazine》介绍说,麻将大概是在1920年代从上海被带到了美国本土。在位于纽约唐人街的一家建筑设计公司,一位来自荷兰、在英国和新加坡两地长大的高管在看电影《喜福会》时得到了灵感,和她的第二代华人移民同事发起了公司内部的麻将大赛,现在锦标赛已经冲出公司,走向社区。即使不会打麻将,你也能从提供的中式点心和音乐中得到乐趣,现场播放的音乐包括了梁咏琪、王菲和郑伊健的粤语歌,客人们也许能跟着一起唱。
中文社交媒体最近把蚕豆形容为“江浙沪噩梦”,因为不喜欢的人会觉得蚕豆有一种不可描述的臭味。但喜欢吃蚕豆的人能从立夏一直吃到端午,我还记得小时候家里会煮一锅五香蚕豆,碧绿的蚕豆串成项链,挂在孩子们的脖子上,又好吃又好玩。看了时报的文章才知道,原来蚕豆也是“罗马噩梦”。5月,整个意大利迎来了蚕豆丰收季,罗马人尤其喜欢举行蚕豆野餐,但对于患有蚕豆病的意大利人来说,这是一个可怕的季节。
作为一个热爱吃大米的南方人,我觉得时报这篇讲述世界各地稻米种植革新的文章非常值得从头读到尾。全世界有一半人口吃大米,但随着气候变化,水稻生产受到了挑战,比如在中国,过去20年的极端降雨导致水稻减产。美国加州也有一个主要的稻米产区,影响这里产量的则是长期干旱。这种变化可能导致世界上最贫穷的人率先遭遇粮食危机。如何能在少花钱、可持续的情况下提高产量?时报来到了越南、孟加拉和美国南部,了解农民如何通过在稻田里养虾滋养土壤,科学家如何从古代稻米中探寻基因超能力。
不知道你是不是也喜欢在出门旅游或者选餐厅时先查攻略,比如寻找当地“最值得推荐的十家日料”。在一篇题为《“最佳”的暴政》的观点文章中,作者讨论了凡事追求最佳是否真的有意义,比如,穿上了一条最好的跑步紧身裤,就真的能帮助你跑出个人最快水平吗?进入了哈佛是不是能确保你度过最美好的四年,进而取得辉煌的职业生涯?没吃到攻略推荐的某家餐厅或者在网红景点打上卡,是不是就意味着某次旅行是失败的?也许都不见得,对吧。
时报观点版面的播客节目“第一人称”采访了一位网红,很多网民可能见证了她的成长:惠特尼·比耶肯从记事起就是YouTube主播,她的父亲从她五岁起开始录制并制作她的视频。随着比耶肯开始从事体操训练和比赛,她的视频越来越火,有超过150万人订阅了她的频道,观看她的比赛和生活。在采访中,现年18岁的比耶肯承认,在她还非常小的时候,她就非常不喜欢看到家长为她拍的视频。她相信自己的视频确实激励了一些女孩;但另一方面,在她还没有进入青春期时,她的视频已经吸引了一些老年男性甚至跟踪狂。如果你打算把孩子打造成网红,或者只是单纯地喜欢在网上“晒娃”,也许比耶肯的心声都会对你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