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官威权管治下澳门融入大湾区的新前景

上届政府要建立让青年一代有望置业上流的房屋阶梯在维护权贵手上过万待售豪宅的压力下面临变策崩折,而澳门居民充份就业的机会又在社区经济受北上消费打击,赌业贵宾厅及卫星场先后终结,加上外雇持续过量致渐入困境。现届政府半年来屡发新闻稿显示已听取各方意见后,制定2025施政方针,但在政策取向上却是房屋阶梯可以消失,而青年被鼓励上大湾区就业。没有魄力削六大博企外雇比例速助本地居民就业,反而以18个月每月五千澳门元(下同)资助青年北上就业,但却没有机制应付18个月后停资助的压力陷阱。

这种发新闻稿另加官式落区显示已听取各方意见后,由管治者决定政策幕僚说好故事的方式,是一种回避民主参与的长官威权管治技术。公众没有透过公开理性沟通分析的平台参与制定的政策,如果效果完美,就算是长官贤能,抬高认受性;如果激发负面批评,就在米已成炊之下有政治需要阻止有人搞事,免损认受性。

以现金分享新政为例,在没有公民社会理性沟通平台之下,明显促动了民意分化。新政的每个环节均引起民意对立。只不过在当局阻止搞事的政治环境下,避过了社会行动,让问题悄然溜走。

平情而论,长官威权不等于百之百官商勾结。这次现金分享不用消费券,其实是拒绝了商界的期望。至于让不足183日人士的申请分享的条件则突出了鼓励澳门居民融入大湾区(但不包括香港)的政治方向。只不过,当新的预算案盈余将由原来的七十七亿元大幅下调至二亿九千万元,被定义为「非恒常」政策的现金分享会被怎样处置,已成为明年要面对公众事务。

议会换届,直选竞争,会不会激发公民社会动力和管治者反思,认真修复房屋阶梯、保障居民在本地充分就业和争取在大湾区互动中维护本土发展呢?在长官威权管治阻止有人搞事的政治环境下,立法会直选的环境也出现了显著变化。

以民主昌的亲身经历,澳葡时代立法会直选1992年有9组,1996年有12组;而澳门特区立法会直选2001年有16组,2005年有18组, 2009年有16组 。2013年有20组 ,2017年有25组 。2021年因有3组被DQ只剩14组 。今年这一次8组竞争14席,打破了澳门特区立法会直选竞争组别的最低纪录(每组平均可获1.75议席)。

事实上,上一届突然DQ后,民主派受压不再参选,而一般关注公共事务的非建制派人士亦心存顾忌。事实上,今年曾在社交媒体表示有意参选的新一代网红也终决定不来冒险,另有取得足够提名的拟参选者在反复考虑下放弃。今年的立法会直选,曾交出提名的组别有9个,其中一个在被要求补充提名资料的期间突接连被司警廉署找到理由依程序拘留,当事人事后表明在被轮流拘留的6天内不能洗澡也不能提交补充提名资料,因而造成只剩下8组参选的局面。

在这形势下,接下来的日子各组别在编制政纲竞选宣传和议会发言(8组当中7组都有现任议)中谈论修复房屋阶梯、保障居民在本地充分就业和争取在大湾区互动中维护本土置业与就业,只要没有触发被视为搞事(例如追究政府失职)的社会行动,应当还是可以的。只不过,在实效层面(指宣传效果而不是落实政策效果),主张大幅提高及增设各项民生福利资助会更为吸睛。这不妨碍长官威权说好故事。因为只要以新闻稿声称有听取意见,以及表示有待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增长然后才具体考虑落实的方式及可行性便可以过骨。

特首本人已辛勤官式亲访大湾区各城市(不包括香港)听取意见。在北上消费之余,还有助探索澳人北上置业北上就业,深度融入大湾区的前景。至于动用政府财政资源融入大湾区(不包括香港),政府已经有建设国际教育城、建设国际综合旅游文化区、建设珠江西岸国际航空枢纽和建设科技研发产业园等大投资计划。除了以补贴薪金鼓励澳人尝试北上就业之外,澳门政府各项在横琴等地投资的外判建筑工程,也将重视请澳门居民落地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