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全球电动汽车销量最大的国家,其出口规模已引起美国和欧洲的警惕。
图片来源:AGENCE FRANCE-PRESSE/GETTY IMAGES
(本文来自《华尔街日报》每周三发送的中国洞察新闻简报,该简报由本报首席中国记者魏玲灵主笔,她在同事Clarence Leong的协助下与您分享她关于中美竞争动态的独家解读。点击此处,即可订阅这份简报。)
我是《华尔街日报》中国分社副社长久保田洋子(Yoko Kubota)。本周由我代替魏玲灵撰文。
在北京街头,电动汽车正迅速成为新常态。本周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售出的新乘用车中,超过五分之二是新能源汽车。
中国的电动汽车销量位居全球之首。随着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走出国门,华盛顿和布鲁塞尔拉响了警报。
今年5月,美国宣布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100%的关税。上周,欧盟也确认其计划开始对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加征进口关税,部分汽车的关税高达近38%。
在美国街头,现在还很难发现中国电动汽车的身影。但中国的今天可能就是美国和欧洲的明天。
最近一个工作日,《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在上海市中心做了统计,100辆驶过的汽车中有69辆挂着代表“新能源汽车”的绿色车牌。而在北京市中心,这一比例为41%。在规模较小的城市、农村以及寒冷的北方地区,电动汽车的普及速度相对较慢。上周的一天,在东北城市沈阳,100辆驶过的汽车中有30辆是电动汽车。
走进市中心的购物中心,你会发现装修一新的电动汽车展厅,消费者可以在逛街购买服装或食品时顺便看看汽车。
过去五年来,电动车和国产品牌车增多是中国街头巷尾最引人注目的变化之一。2017年我刚搬到北京时,街上跑的大多是外国品牌汽车,它们是消费者几十年来梦寐以求的品牌,其品质长期以来被认为比本土车更可靠。而现在,本土车销量已经超过了外国品牌。今年前六个月,国产品牌车在乘用车市场销量中占比达57%。
在大城市,无论是购物中心的停车场,还是住宅小区,普遍都配备了充电桩。对许多用户来说,电价相对低廉,开电动车比开燃油车更经济。北京一位从燃油车改开电动车的车主表示,全年电费仅为过去油费的四分之一左右。
风向标
从高端车型到经济车型,许多国产电动汽车都能提供安静平稳的驾乘体验。鉴于电池技术的改进以及城市中充电桩的普及,续航里程对许多消费者来说已不再是什么大问题。车载AI助手或尖端的高级辅助驾驶等未来感十足的功能正日益成为影响购车决定的关键因素。
电动汽车行业的崛起是中国产业政策的一大成功。对中国政府来说,这也意味着与美国和欧洲的贸易摩擦将更加频繁。与此同时,在国内,汽车行业出现了产能过剩和电动汽车制造商过多(其中一些制造商可能依靠补贴才能维持运营)等问题,竞争也十分激烈,价格战旷日持久。
这也意味着中国将首当其冲直面大规模电动化带来的问题:如何构建电池回收体系,以及如何发展二手电动汽车市场。
鉴于中国在全球电动汽车市场上的风向标作用,全世界都将拭目以待,观察中国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您认为美国消费者是否应该拥有购买低价中国电动汽车的机会?回复本期新闻简报,或发送邮件到 yoko.kubota@wsj.com 与我交流。请附上您的全名和所在地,我可能会在下一期新闻简报中刊登您的见解。
敬告读者:《华尔街日报》中国洞察新闻简报将在未来两周休刊。下期新闻简报的中文版将于7月31日发布。
本周要闻
· 芬兰总统斯图布(Alexander Stubb)表示,中国掌握着结束乌克兰战争的“钥匙”。本周在华盛顿出席峰会的北约领导人计划就北京对莫斯科的支持提出批评。
· 一个地下网络避开了美国出口管制,让英伟达的先进制程人工智能(AI)芯片源源不断流入中国。
· 美中两国正上演“能源圣杯”争夺赛,双方追逐的目标是一种捉摸不定的能源:核聚变。
· 美方称中国正在采取“一些有意义的举措”,以帮助阻断促成阿片类药物危机的全球供应链。
· 近年来,从美国南部边境入境的中国移民人数激增,美国已将116名中国公民包机遣返回国。
本周数字:800人
疫情前,中国的美国留学生人数已在下降,而如今在中国参加大学学分项目的美国学生仅约800人,远低于疫情前的11,000人。虽然中美双方都承诺将恢复普通民众之间的交流,但在华学习的美国人数仍处于低位。一些学者表示,这种下降不利于更广泛的中美关系。
本周图表
外国汽车制造商正在中国市场为生存而战,而外企高管们表示,要扭转局面还需要数年时间。特斯拉(Tesla)销量落后于中国本土竞争对手,大众汽车(
Volkswagen
)则宣称未来两年“将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时期”。美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的政府认为,对中国汽车征收关税不会给他们带来什么损失。
读者来信
上周,魏玲灵问读者,他们认为美国是否应继续向中国的学生和其他旅客敞开大门。以下是一些读者的分享。
“我认为许多美国人都需要更了解中国。或许更重要的是,我想他们需要更多地了解像你一样的人的故事。你来自截然不同的背景却最终认同自己为美国公民,在我看来这就是美国精神的本质所在。成为一名美国人并不是要认同某一族群,而是要认同一套特定的思想和价值观。”——Noah Watkins,亚利桑那州古德伊尔
“美国的创新制度无与伦比,该制度的关键构成部分就是吸纳全球最优秀人才的能力。虽然在录取敏感或战略专业学生的问题上应该更加谨慎,但美国若对大多数中国学生关上大门,就将失去一个关键的竞争优势。”——Nathan McQuarrie,新泽西州普林斯顿
“美国面临真切的安全挑战。但解决办法并非关闭国门。相反,我们应该加强网络安全,保护知识产权,并在自主研发上进行投入。有了这些措施,再加上我们的开放传统,将比任何针对中国访客的全面限制更有助于保持美国的竞争优势。”——Glen Loveland,亚利桑那州斯科茨代尔
“应该把大门关上。但难题并不在于此。毕竟我们是美国,怎么可能做出这种事呢?一个临时的办法是将旅客和申请美国公民身份的人区分开来。显然,真心申请身份的人就不会有向中国汇报的义务。但旅客有。”——Michael Sack,肯塔基州路易斯维尔
“我和妻子都出生在南卡罗来纳州。她从1971年开始学习普通话和中国历史。我曾在1980年和1985年为山西省电视台拍摄两部纪录片。我最小的妹妹在北京抚养了她的两个孩子。他们都毕业于克莱姆森大学(Clemson),并利用他们的普通话语言技能取得了非凡的职业成就。对于来自深红州的南方家庭来说,这可不算太狭隘的经历。对于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我们一家都感到不满;而中国政府对美国的政策也令我们感到困惑。时代需要诸如你们所付诸的努力。”——Tom Fowler,南卡罗来纳州日落海滩
“我之所以呼吁继续接纳——而且是接纳更多——来自中国的学生,是出于关乎两国交流和关系拓展的深层视角。如果能让中国人民获得更多自由,美国需要对此加以鼓励。”——Henry Brock,犹他州圣乔治
“我担心安全问题,因此不太愿意让中国人留在美国。”——E. H. Johnson,拉斯维加斯
“我认为美中两国都应抱持开放的心态,通过教育、旅游和其他许多途径来促进交流互通。”——Chen Shian Suen,马里兰州普尔斯维尔
“我们需要邀请更多最优秀的中国学生来美进修。关键在于如何让他们在毕业后留美工作。原因很简单:他们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人才。如果美国不要他们,他们可能会去加拿大、新加坡、英国、澳大利亚、德国等其他国家。他们将为其他国家的企业工作,并与美国企业展开竞争。”——Chuan Yan,得克萨斯州卡蒂
(读者来信的内容经过精简和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