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配二代」标签背后,两岸婚姻家庭子女的认同与真心话

1980年代末台湾开放赴中国探亲、大量台商西进,串联两地人际网络,两岸婚配数开始上升,并于2000年代初达到高峰。(摄影/马雨辰)
「陆委会开放具结,我应该符合条件。但我一直在想,如果我不幸被强制出境,会不会有同样是台派的人对我喊著滚回中国?我没办法想像。我缴税当兵,相信自己是这里的一员,没想过有一天要担心会失去台湾人身分。」

I・中国是妈妈的家,但不是我的家

  • 张艺芸(化名),25岁,教育工作者。
  • 1999年出生于中国陕西,2岁时父亲替她登记了台湾户籍。后来父母离婚,父亲带7岁的她回到台湾北部生活,母亲留在中国做生意。
  • 不具中国户口证明缴交状况:因为不敢前往中国,预计向政府申请具结。

我很少和别人介绍妈妈是中国人、爸爸是台湾人。收到移民署通知书前,我完全不觉得自己和「中配二代」这个词汇有关。

我爸妈在中国做生意认识,我幼稚园的时候,他们一起经营家具批发。后来爸妈离婚,爸爸把7岁的我带回台湾生活,改开计程车直到退休。

回台湾上小学,刚开始不适应,我常常抱著娃娃哭。到了小学中年级,爸爸觉得需要有个人照顾我,开始他的第三段婚姻。他的新婚对象也出身中国,是他在陕西做生意时认识的朋友。阿姨搬来一起住以后,三餐定时煮饭,也帮我签联络簿、看功课。我会和班上同学说「这位是我的继母、来自中国」,那时大家都是小屁孩,听完没什么反应。

阿姨在台湾没有什么朋友。爸爸会限制阿姨可以去哪里、可以和什么人见面。每天他下班进门后,家里就低气压。那时候,在我心中,爸爸是非常可怕的存在。听到他开门,我就会躲回房间。后来阿姨接触教会才获得正向支持,我也在教会认识小时候很重要的玩伴。

教友们知道阿姨是中国人,并没有说什么,知道爸爸给她很大的压力,时常为她祷告。国三某一天,阿姨忽然把她所有的东西跟钱都带走,整个人消失了。

国中以后,除非很熟很熟,不太有人知道我的家庭背景,也不知道妈妈是中国人。

后来我考上北北基前几志愿的语文资优班,亲戚帮我背书,说服爸爸让我去读。上高中后,我花了满长一段时间研究家族书写。因为做专题报告需要,我访问了眷村长大的婶婶、婶婶来自中国的爸爸。那时我也很想问自己爸爸很多事:想知道阿公阿妈怎么对他?想知道为什么他的婚姻如此混乱?但我怎么问,爸爸都讲不出来。

写完专题,爸爸叔叔婶婶都来听我的成果发表。回家以后爸爸淡淡地跟我说,很好。这是我有印象以来,家人第一次来学校参加我的活动。

从小到大,爸爸和叔叔家饭桌的话题绝对是政治,他们都深蓝。我总是默不吭声地吃自己的饭,听他们讲。第一次想要插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