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歌、国旗歌、奥会会歌与太巴塱之歌:如何团结国人于多元平等的台湾价值之下?


我们想让你知道的是

在「中华台北」与「奥会会旗」这些象征之下,台湾人发展出各自的国家认同语言与符号。「华独」认同者沿用「中华队」,而「台独」认同者则称呼国家队为Team Taiwan并使用台湾独立旗帜。在国际赛中,国歌替代品〈中华台北奥会会歌〉召唤出台湾人的国家认同,也使「中华民国」与「台湾」的符号距离拉近。

文:刘燕玉

台湾在本届巴黎奥运拿下了两项创造历史的金牌。颁奖典礼时,场边的台湾应援团高声齐唱国旗歌,站在冠军台上的台湾金牌选手都在唱到「勿自暴自弃,勿故步自封,光我民族,促进大同」时开始哽咽强忍泪水,林郁婷甚至当场激动啜泣。

台湾国手过去也曾在奥运比赛中拿下金牌,场边应援团加入齐唱国旗歌却是前所未见。

除了这几年来台湾人的国家光荣感都不断升高,更重要的因素是长期以来中国的霸凌与国际社会的打压,让台湾人在悲愤中更心生「团结一致,抵御外侮」的共同体情感,在巴黎奥运这两周被推上高峰。

在「麟洋配」打败中国队荣获金牌时,台湾应援团众声高唱国旗歌,以歌声淹没满场的五星红旗,拒绝中国人收割属于台湾的荣耀。这一刻,许多观看直播的台湾观众都忍不住感动落泪;泪水的背后,却是夹杂著兴奋、感动与辛酸的复杂情绪。

奥运金牌是个让世界看见台湾的光荣时刻,然而对大多数台湾人而言,奥会会旗和奥会会歌却是个伤心的耻辱印记,再度挑起台湾人在中国霸凌下,被剥夺国名、国歌与国旗的委屈与痛楚。

电影《王者之声》(The King’s Speech),说的是英王乔治六世,也就是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父亲,找到莎剧演员来协助他治疗口吃的故事。

乔治六世是家中老二,长期受压抑与霸凌,导致自我表达困难。意外成为国王后,他决心治好口吃。他说明自己希望治好口吃的理由与心情:

I have a voice that deserves to be heard.(我的声音值得被听见。)

明知被改写为〈中华奥会会歌〉的国旗歌并不是台湾的国歌,这一刻,它却是会场上唯一能立即而有效地区隔台湾与中国、代表「台湾这个国家」的符号。

当观众席上的台湾人大声齐唱国旗歌时,场边原本高举五星旗,企图收割台湾荣耀的中国观众只能哑口静默,再也无法昧称「台湾就是中国」。

那一刻,国旗歌歌声传递出清楚的讯息:「尽管这并不是台湾的国歌,台湾人也并非所有人都认同这首国旗歌,但不会唱的,就不是同一国人,就算所有能代表台湾的国旗、国歌、海报甚至绿色乖乖都被夺走,你也无法叫我们闭嘴。因为,我们的声音值得(在国际舞台上)被听见。」

奥会会歌 vs. 国旗歌

「中华台北」这个「不存在的国名」,同时指涉著台湾在国际上不被承认、在内部「台湾」与「中华民国」两派认同分歧的复杂情绪。

在「中华台北」、「奥会会旗」这个空壳之下,务实、善于变通的台湾人发展出凸显各自国家认同的语言与符号:「华独」认同者沿用早期习惯的名称「中华队」,在国内使用官方的青天白日满地红国旗。

「台独」认同者则称呼自己的国家队Team Taiwan供国际辨识,使用各种晚近日益普及的台湾独立旗帜,为同一支国家队加油。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台湾国家代表队在国际赛使用的国歌替代品,只是借用了国旗歌的作曲,另外填上歌词,成为〈中华台北奥会会歌〉:

奥林匹克,奥林匹克,无分宗教,不论种族。/为促进友谊,为世界和平,亚洲青年,聚会奥运。/公平竞赛,创造新纪录,得胜勿骄,失败亦毋馁。/努力向前,更快更强,奥林匹克永光辉。/努力向前,更快更强,奥林匹克永光辉。

这套去政治化的歌词对国人来说不仅陌生,而且完全无法代表任何台湾人的国家认同。在国际赛金牌升旗的荣耀时刻,唯一能立即凝聚台湾人共同体情感的,是从小熟悉的国旗歌。

当乐声响起,不分「华独」、「台独」认同者,都在这片刻共同被召唤出台湾人的国家认同。中国的打压与国际社会的犬儒配合,反而在这一刻拉近了「中华民国」与「台湾」两组认同符号的距离。

即使许多台湾认同者基于对歌词的大中国意识形态包袱而对国旗歌有所抗拒,都能被举国团结一致的声音感动,并承认音乐的力量的确直入人心。

随著台湾在国际上能见度提升,越来越多台湾人也开始思考,「什么样的旗歌更能代表台湾」这个问题。

不少人认为,黄自作曲的国旗歌曲式庄严昂扬,歌词部分若能针对大中国意涵的「炎黄世胄,东亚称雄」部分微调成凸显「多元平等,团结共荣」意涵的歌词,使其更贴近当代台湾社会共同追求的价值与愿景。

中段的「创业维艰,缅怀诸先烈:守成不易,莫徒务近功,同心同德,贯彻始终」部分,对追求台湾独立的国人同样具有激励作用。

在如今〈国旗歌〉已在国人心中与「金牌」划上等号时,微调歌词后的〈国旗歌〉实际上比曲式沈闷,而且直接援用〈中国国民党党歌〉的〈中华民国国歌〉更能在关键时刻召唤台湾人的集体认同。也不乏台独认同者尝试以〈国旗歌〉的原曲,重新以台语填上更符合当代台湾价值认同的歌词。

国歌与转型正义

国歌与国旗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符号。过去半世纪以来,在转型正义与历史正义的浪潮中修改国歌歌词,避开或修改争议部分歌词、纳入原住民语的例子在所多有。

也有不少国家在国际运动赛事中,场边应援团使用他们更熟悉、更有凝聚力的传统歌谣,取代官方国歌,作为辨识彼此、加油打气的符号。

举例来说,古典作曲家海顿作曲,配上诗人奥古斯特.海因利希.霍夫曼.冯.法勒斯雷本(August H. H. von Fallersleben, 1798 – 1874)所做的诗歌〈德意志之歌〉(Das Deutschlandlied)在威玛共和时期正式成为德国国歌。

原本歌词共3段,然而二战之后,西德废除凸显「德国德国,至高无上」的第一、二段歌词,仅保留原国歌的第三段,强调「自由、民主、宪政」的部分作为官定国歌,以与纳粹历史包袱做清楚区隔。

纽、澳、南非都曾以英国国歌〈天佑女王〉(God Save the Queen)为国歌。

纽西兰于 1977 年以〈天佑纽西兰〉(God Defend New Zealand)取代〈天佑女王〉为正式国歌,并于1990年代起加入毛利语歌词。1999 年橄榄球世界杯起,纽西兰正式在国际赛事中,以毛利语和英语两段歌词结合,作为纽西兰官方国歌。

澳洲则一直到1984年才以〈前进,澳洲〉(Advance Austrailia Fair)取代〈天佑女王〉,成为澳洲官订国歌。

2021年,澳洲政府近一步微调国歌歌词,将原本的「For we are young and free (「我们是年轻且自由的国家)」改为「For we are one and free(我们是团结壹致且自由的国家)」,使其更能反映原住民在澳洲土地上的悠久历史。

而在国际运动赛事进行中,澳洲支持者更常合唱的应援歌,则是澳洲人人耳熟能详的爱国歌曲,几乎有著非官方国歌地位的〈丛林流浪(Waltzing Matilda)〉。

种族与族群组成多元,并有著复杂的殖民与种族隔离伤痛历史的南非,在 1957 年,种族隔离时期的白人政府以〈南非的呼唤〉(Die Stem van Suid-Afrika)取代〈天佑女王〉为官方国歌。

结束种族隔离后,1994 年起,由曼德拉领导的新南非共和国政府将〈南非的呼唤〉与黑人在反抗种族隔离运动中惯常演唱的颂歌 〈天佑非洲〉(Nkosi Sikelel’ iAfrika) 并列,成为南非共和国的新国歌,1997 年再近一步合并且微调歌词,由总统曼德拉拍板成为官方的南非国歌。

整首国歌以五种南非使用人口最多的官方语言构成,以反映后种族隔离时代的种族/族群平等共荣价值。但在国际赛事上,场边最常被南非支持者传唱的,则是南非的传统矿工民谣〈Shosholoza〉。

团结在多元平等的台湾价值之下

此时此刻的台湾,同样走在转型正义与历史正义,同时试图抛弃大中国主义包袱,追求清晰明确的国家认同道路上,并且开始思考,什么样的国歌——不论正式或非正式——更能反映当代台湾社会追求的价值,并将不分族群的台湾人团结在共同的国家认同之下。

前述国家的经历,都是可供参考的例子。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年让台湾在国际上闪闪发光的两位代表人物,妮妃雅和林郁婷,同样是一路对抗传统刻板印象,彰显台湾平等多元价值,并在国际舞台上饱受霸凌,却不屈不挠,勇敢追求梦想的代表。

在林郁婷荣获女子拳击奥运金牌的当下,正在文化奥运台湾馆舞台上演出的妮妃雅和疯家女儿手牵手围成一圈,带领全场台湾人唱起〈太巴塱之歌〉。

数度荣获世界合唱大赛金牌的高雄六龟宝来国中和尼布恩合唱团,每次在大会宣布金牌的时刻,都会当场唱起布农族赞歌,并以高雄市市旗取代中华台北奥会旗登台领奖,以彰显其高雄山区原住民年轻人「既不中华,也不台北」的认同,在场的中国小粉红因之当场崩溃嘶喊「不要台独」,同样令人印象深刻。

台湾长期在国际上遭受打压,无法使用自己的国名国旗国歌。

而撇开统派和中国认同者不论,内部也还有台湾/中华民国认同之争。这几首知名的原住民赞颂没有艰难的歌词,好听好学,没有不会说台语客语就不会唱的问题,也可绕开族群代表争议。

毕竟台湾/中华民国认同者已经没什么人会反对,原住民才是这块土地的真主人,更能甩开中国在国际间的步步进逼,随时随地都能以「非官方国歌」的姿态加以唱诵,成为台湾人在国际上互相加油、辨识彼此的赞颂,并团结国人于多元平等的台湾价值之下。

本文经思想坦克授权转载,原文刊载于此
原标题:思索国歌:团结国人于多元平等的台湾价值之下

延伸阅读

【巴黎奥运】「台湾加油」成为观众席上「违禁标语」的远因与近况 【巴黎奥运】「中华台北」这个名称到底可不可改?从制度来看绝对可以,但要怎么做? 《成为台湾人》:台湾人形成民族意识,是为了有别于两种国族主义——日本和中国

【加入关键评论网会员】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周独享编辑精选、时事精选、艺文周报等特制电子报。还可留言与作者、记者、编辑讨论文章内容。立刻点击免费加入会员!

责任编辑:钟宇筑
核稿编辑: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