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儿童健康基金会今举行「儿童友善暨儿童安宁缓和医疗照护研讨会」,台大儿童医院儿童胸腔加护科主任吕立(右二)、立法委员王正旭(左二)等人出席。记者林琮恩/摄影
少子化浪潮来袭,政府把儿童医疗视为重要政策。台大儿童医院儿童胸腔加护科主任吕立表示,就医过程造成的压力反应,恐会留下童年负面经验,而童年负面经验除会导致身心疾病,严重时恐影响儿童生涯发展,儿童友善医疗需受重视;国外行之多年的儿童医疗辅导师,在台湾只有5人,盼能借由政策引导,让医疗辅导师培训、认证制度化。
台大儿童健康基金会今举行「儿童友善暨儿童安宁缓和医疗照护研讨会」。吕立表示,童年创伤若没有得到合适的支持、保护、关心及重视,长期影响会导致健康方面的肥胖、糖尿病问题,行为方面的抽烟、酗酒,甚至生命潜能如学历、工作表现也会受到影响,若经历毒性压力,即长期强烈、频繁的负面经验,在没有保护性关系的支持下,后遗症恐会一路影响至成年。
「儿童医疗创伤压力,是指儿童对于医疗事件的压力反应。」吕立表示,接触医疗的过程,也会导致儿童面临负面压力,他曾遇过孩子一进诊间就大哭,经询问得知,病童曾经在就诊时被抽过鼻子,才留下对医疗场域负面印象;儿童医疗须落实创伤知情照护的概念,让孩子在医院中有可以安心游玩的地方,能够安心说话的人。
先进国家儿童医院多设有医疗辅导师,在医疗过程中引导、倾听孩童意见。吕立表示,以和台大儿医规模类似的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为例,光是一家医院就有70名医疗辅导师,但在台湾只有5人在瑞信医疗基金会支持下赴北美取得证照。
吕立说,期待有正式制度带动台湾医疗辅导师体系发展,但现阶段台湾医疗辅导师人数很少,专业程度也有待强化,难以成立单一科系培训人才,只能先在医学系、护理系上课,让学生认识这样的角色;国外多借由保险制度鼓励医院设置医疗辅导师,但国内全民健保没有相关支付机制,卫福部的优化儿童医疗网计划,较著重医疗层面,在心理社会支持方面较少著墨,「国外把医疗辅导师视为必要,但台湾仍有很多挑战。」
立法委员王正旭说,进入立法院任职前,自己主要照顾成年癌症病人,成人知道如何为自身接受的医疗行为做出选择,相较之下儿童癌症患者治疗过程更辛苦,需要社会资源支持,希望医疗辅导师在台湾制度化,接轨国际让病童在医疗服务之外,能获得心理社会支持,治疗顺利成为康复者后,能够提供社会更多抗癌力量,打造健康台湾。
医事司简任技正李中月表示,儿童医疗经营比一般医疗困难,我国出生人口数大幅下降,政府看见危机,民国111年起推动优化儿童医疗网计划第一期,将于今年底到期,医事司已提出第二期计划,目前已呈报行政院进行相关审查程序。医事司副司长刘玉菁则说,优化儿童医疗网第二期计划卫福部希望争取超过第一期、30亿以上预算,但后续核定经费如何,须经政院、立院拍板才能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