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经新闻引述知情人士透露,包括中芯国际与长鑫存储在内的中国晶片制造大厂,正努力推动关键晶片原料与化学用品改由本土厂商供应,以因应美国的科技出口管制,未来并可能把外国供应商排挤出中国市场。
根据报导,2020年即被美国纳入实体清单、持续寻求替代方案的中芯国际,2023年起已加速展开对中国本土供应商的验证,进而采购这些供应商的产品。而中芯采购的范围涵盖晶圆、化学品、气体及其他在晶片制程中会使用的原料。
除中芯外,长鑫存储也以「国家政策」为由,对中国本土供应商积极展开调查,作为取代外国供应商的长远方案。
报导指出,上述行动显示,中国最新一波的晶片产业在地化行动,已不仅限于扩大采用国内晶片制造设备,还扩展到逾100种化学品、原料及气体,因此可能会把外国供应商挤出中国市场。
报导说,晶片制造商通常不愿改变原料供应来源和材料成分,因为任何变动都可能导致良率下滑。
知情人士说,中国晶片商的上述本土化行动,起先用于55奈米和40奈米等技术程度较低的制程,但最后将扩及28奈米以下的制程。
有中国晶片厂主管指出,原本晶片厂会给予新的化学及原料制造商2次机会,提交样品进行验证。但如今的中国晶片厂,会对本土供应商几乎提供无限次机会,原因是晶片厂极力降低对外国供应商的依赖。
这名主管指出,除了这些原料和化学品制造商可因此享有补贴外,采用本土供应商的晶片厂,也能获得奖励。因此,美国持续紧缩晶片出口管制的最大改变,就是中国晶片厂若有本土替代选项,就会强力排除外国供应商。
但另一名主管说,中国晶片厂仍维持与外国供应商的关系,以免突然损害生产品质,但来自官方的强力诱因,正刺激中国晶片原料供应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