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环青年|地铁安检新规仅持续10小时?来回折腾打工人得有人负责

那种追求绝对安全、不容丝毫闪失的公共安全观念,已经搅动了巨大的资源投入,某些大城市的地铁安检成本已经占运行成本的大头,一旦财政无力承担,就会出现滑坡,前面的投入等于零。

文| 唐凯兰

12月9日是数以十万计的广州打工人的“黑色星期一”——他们在早高峰乘坐地铁赶往公司上班时发现,被堵在了地铁安检门,拥挤的队伍甚至排到站台外的地面。原因只有一点,地铁安检执行了新的安检政策,不仅“人过门,物过机”,随身带的充电宝和水要接受人工安检,口袋里要掏空给安检员检视。

大概10小时之后,这项苛刻的安检新政被废,9日晚高峰已经如常。新快报记者12月10日在广州三号线、五号线多个站点实测,发现已经不用再接受比坐飞机还要严格的安检,地铁乘车的节奏恢复了。

到目前为止,人们并不清楚地铁安检加码的具体原因。一些未经证实的坊间传言说,地铁安检被有关部门暗访发现了漏洞,作为应对之策,安检于是提高了戒备,上马一套加强版的安检流程。

这个说法至今没有得到任何部门证实,也许是真,也许是假。但涉及两三百万地铁客流的一项安检新政确实短暂存在过,虽然它不知何以起,没有人认领,地铁公司在发言中也谨慎表态,但结果却是,民众对着空气痛骂,直到新规退缩。

CDT 档案卡
标题:地铁安检新规仅持续10小时?来回折腾打工人得有人负责作者:四环青年发表日期:2024.12.10来源:微信公众号“四环青年”主题归类:安检CDS收藏:公民馆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这是一个非常令人困惑的事,如果地铁安检升级是必要的,那就应该有正儿八经的政策说明,列明升级的必要性。如果在执行后,发现新规有不符合实际的地方,那就公开说明调整的必要。可影响大半个城市出勤人口的公共安全政策,来去就像儿戏一样,很难不让人怀疑负责公共安全决策者的水平。

地铁安检有其必要性,不过安检究竟要执行到什么地步,即度的问题,始终需要平衡太多因素,大致是在安检投入、安全筛查、市民义务及通行效率几个主要变量之间求取最大公约数。

理论上讲,要做到万无一失,安检投入应该无限大,市民应该绝对服从,不惜牺牲自己时间,公共交通也牺牲效率来配合。可在现实中,如此不惜成本的安检,除非城市陷入某种紧急状态,否则想都不要想。

广州地铁安检的短命新政,本质上就是不顾这种平衡,在不扩大安检投入的前提下——比如相应增加安检机、增派安检员——却将安检成本甩给百万量级的出行市民,大大地降低地铁通行效率。

稍微想一下,这种安检强度在常态下难以维系,安检新政成为“拍脑袋”规定快速流产,也是喜闻乐见的。

安全投入不可能无限制,它的沉没成本非常高,一些国外地铁不设安检,就是从这个经济规律出发,做出的适当让步,也就是容忍一定的乱象。

那种追求绝对安全、不容丝毫闪失的公共安全观念,已经搅动了巨大的资源投入,某些大城市的地铁安检成本已经占运行成本的大头,一旦财政无力承担,就会出现滑坡,前面的投入等于零。

公共交通受累于公共安全的过度追求,无论财务成本还是时间成本,都由民众分担,这个不能说是公平合理的决策模式,广州地铁安检的短命新规,再次证实这一常识。

朝令夕改,或许让坐地铁的广州人松了一口气,可那些出台这个短命新规的部门及个人,若真为公共安全着想,都要听听全城的骂声,而不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或者换个地方、换个时机再来一遍。

也许,导致广州地铁新政撤回的原因,不是市民的怨声载道,而是升级之后的安检拦截了更多人拥堵在安检机前,聚集在一起的人群构成新的安全隐患,最终让决策者两害相权取其轻,继续维持安检旧规。

可以想象,负责公共交通安全的官员,与依赖地铁出行的市民,两下焦虑的东西,将继续并存在安检这个环节,有没有最优解,谁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