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10月19日,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一名交易员在看到股市暴跌的情形后。
图片来源:Maria Bastone/AFP/Getty Images
金融市场本应是群体智慧的体现,但周一市场上的景象却是大众狂呼乱喊,四散奔逃。日本股市创下37年来最大单日跌幅,衡量美国股市隐含波动率的VIX指数也创出1990年以来的第二大涨幅。恐慌情绪席卷市场。
引发抛售的导火索是上周五公布的美国非农就业数据,这项数据导致经济预期突然从“软着陆”转向“硬着陆”。此外,人工智能(AI)炒作热度降温,以及旨在提振日圆的日本央行加息,都加剧了市场的不安情绪。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Berkshire Hathaway)减持了一半的苹果公司(Apple)股票,并增加了现金储备,这些消息更是让市场雪上加霜。
但这些触发因素还远不足以解释为什么市场会如此大动干戈。抛售规模如此之大(芯片制造商英伟达的股价一度重挫15%),是因为投资者此前全力押注一切会朝好的方向发展。现在的问题是,针对这些押注的平仓操作以及背后的杠杆因素将要发展到何种程度。如果平仓持续下去,抛售浪潮会不会反过来引发储蓄上升和经济走软,或是发生更糟糕的局面,冲击到金融体系?
回顾以往,市场大跌造成破坏性影响的极端例子包括1987年的股灾,1998年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ong-Term Capital Management)破产,还有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历史从来都不是完美的,但到目前为止,这次股市重挫更像是1987年股灾的温和版本,而非另外两次灾难。
1987年,美国股市遭遇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单日跌幅,标普500指数在当年10月份的“黑色星期一”下跌超过20%。此前,在经历了8月的惊人涨势后,投资者积累了过高的杠杆,而股灾导致大规模的追加保证金通知,同时设计不当的程序化交易加剧了抛售。但随后,由于美联储向银行系统注入流动性,经纪商没有出现违约,市场在两年内收复了所有失地。美国经济也安然无恙。
万幸的是,1987年的股灾只对市场本身造成了冲击:市场上涨,然后下跌,没有其他人受到伤害。在持续八个月并在1987年8月份达到峰值的上涨行情里,标普500指数累计飙升了36%,这与该指数在截至今年最高点的八个月里上涨33%的情况类似。与1987年一样,今年股市上涨也是在货币政策紧缩而债券收益率上升的情况下实现的。和今天一样,1987年的股民们也是惶惶不可终日,随时准备抛售股票,将意外之财落袋为安。到目前为止,本轮美股跌势小于1987年的股灾,但一度获利丰厚的交易已出现逆转,就像1987年整个市场的情况一样。
周一,东京,电子屏幕上显示着日经平均指数。
图片来源:Tomohiro Ohsumi/Getty Images
1998年的情况则要糟糕得多,尽管当时股市反弹得更快。当年俄罗斯国内债务违约引发避险情绪,高杠杆对冲基金——长期资本管理公司遭到重创。长期资本管理公司规模庞大,很可能把华尔街金融机构拖下水。美联储为此三次降息,并召集多家银行出手救助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缓慢了结了该公司的头寸。当时股市只用四个月就反弹了,但这些救助资金助长了互联网泡沫,两年后泡沫破灭,导致经济温和衰退,科技股投资者损失惨重。
目前还不知道是否有对冲基金因为近期得市场震荡而爆仓,而那些从事融资套利交易的投资者已经遭受巨大损失。融资套利交易是指以较低的利率借入日圆,并购买墨西哥比索或美元等高收益率货币。但交易员们已经押注美联储将大举降息,期货价格也反映出9月会议上美联储降息0.5个百分点的预测。
真正糟糕的结果是重蹈2008年的覆辙,但这似乎不太可能发生。虽然去年美国一些大型银行因为错误押注政府债券而倒闭。但如今银行的杠杆率比过去低得多,而且整个系统面临流动性危机的风险也较小,因为私人贷款机构承担了以往由银行背负的很大一部分风险。出现巨额亏损是完全有可能的,一些私人基金也可能陷入困境,但这需要时间,不会造成与2008年相同的系统性危机。
最理想的情况是,股市泡沫像1987年那样被挤掉,而不造成更大范围的麻烦,而且希望能比1987年更循序渐进一些。AI题材的狂热炒作可能会导致股价进一步下跌,尽管股市已从6月份高点回落了30%,英伟达(Nvidia)股价今年累计涨幅仍高达100%。不过,市场已更加接近正常水平,纳斯达克100指数年内仅上涨6%,标普500指数涨幅也不到9%。
假若恐慌情绪消退,美联储降息,而金融系统也运转如常,我们应该庆幸。但如果投资者能记住今天早上那种压抑的感觉,努力让自己更理性一点,少一些投机,就再好不过了。
1987年10月19日,纽约证券交易所大厅的交易员。
图片来源:Peter Morgan/Associated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