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想像和好奇出发的一场城市梦游 ——足迹新作《咖哩骨游记2024.自助游》

《咖哩⻣游记2024.自助游》宣传图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人活在城市走过角转巷和店铺景点,熟知每个街区的大小标志,却渐渐失去对身边事物的好奇与冲动。于是,搭一程飞机,坐一趟船抵达陌生远方,渴求新奇体感,敢于迷路、贪将景致尽收眼底。

人渴求成为旅者,在城市内游走路径纵横交错,难道只能在熟悉与陌生之中二选其一,犹豫不决于明天应该留下或离开?所以拾起行囊,唾弃自己的城市?——并不。「旅行无须远走他乡,只要将熟悉视为陌生」「咖哩骨博士」如是说。

在虚构故事中,《咖哩骨游记》是一本城中著名的的旅游见闻,其后失传,由故事中的核心角色「咖哩骨博士」所著。文本在二十年来经由创作者揉合和重组形成一系列戏剧作品如今利用科技化身」为城市中行走的另类

本地艺术团体足迹在《咖哩骨游记》诞生廿周年的今天端出最新版本的城市漫游剧场《咖哩骨游记2024.自助游》(下称《自助游》),邀请在城中恍神迷失的戴上耳机、由声音导航,来一场城市漫游

《自助游》需要观众以手机和耳机收听「演出」,是近年日渐普发的一种演出方式——「耳机剧场」的一种。(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导莫兆忠为「自助游」下了几个定义:「伪旅行 、伪历史 、真游记」,是要透过作品向观众唤醒什么?也许是重新发现在城市行走的意义。

冒险在等你

这趟「自助游」是这样开始的:先下载一个App在手机中,连同是次旅程的路线一起下载。戴上耳机,按著手机上的导航方向,走到起点,由耳机中传达出的声音带著旅人开始出发。

有点像广播剧,又有点像Podcast节目,「拥有矮人国最后一本 《咖哩骨游记》 」的主角,用声线分别介绍由他设计的两条路线:「外港」与「旧城」。沿著海边漫步,或是摸索建筑的墙边游走,透过应用程式重建「矮人国」消失的风景,彷似梦游。这里有:矮人国古炮台、军营街市、不信爱有罪斑马线、Selfie天桥、梦剧院⋯⋯每一个节点都与一段故事相联系,等著在观众面前展开。

于是,观众在真实的城市景观逐步走到虚构的景点面前,以各人的想像力,构建疑幻疑真的另一座城站在澳门某一街头,转角来到了矮人国的入口。

设计一条不属于这城市的路线,以「新」景带出故事,让人们游走其中,跌入真实与虚构的裂缝当中。莫兆忠指,路线当然不是为了介绍澳门的真实历史。为求以隐喻牵引出另一个寓言故事,有点像《小人国》或《小王子》那类游记,观众在沉浸体验中成为游记主角,一路上总遇到些奇幻历险。

 在自己的城中旅

足迹从2004年开始创作《咖哩骨》系列作品,剧场形式多样,从城市环境出发,见证澳门在赌权及观光开放后的巨大变化,不论氹仔或澳门均是换了一个样貌。同时,对什么是「旅游」发问。作为旅游城市的澳门,本来拥有什么故事和历史?

莫兆忠(右)与郑冬。

莫兆忠就指,自己是个业余的历史爱好者,观众分享奇幻的城中故事,同时发掘澳漫步的可能。一方面在故事中感受乐趣,另一方面又可以对眼前现实事物产生新想法,「或者是我讲的故事,令你多留意了眼前事物,希望做到效果。」在一次次发掘中,找出是城市的「冷点」,而非「热点」。

在《咖哩⻣》系列中,创作者虚构「咖哩骨博士」这个人物,不停在自己成长的地方旅行,如陌生旅人一般在自己熟悉的地方游走,但是以陌生、好奇的眼光,重新认识这个地方。

他写了一本游记在世上流传,后来竟又成为旅游天书,其他人则开始跟著天书去旅行,渐渐又再次失去探索原来城市的动力。「我经常觉得一个城市就是一个剧场,我们个个男女就是表演者。」莫兆忠道。

不论是在城中城外,人们对自己的城市总是认知有限。在澳门可以得到的感受,更接近旅行还是观光莫兆忠分享其体会,「观光和旅行,其实是两回事,观光很多时候是很大众式,要你找一些景点、指定的路线去走。而旅行很多时候是慢慢去自我探索、自我成长、增广见闻的过程。」

真城市、假路线与怪标志

《咖哩骨》系列廿年来,足迹共写了十部戏,同一个人物开展不同故事,而最新这一版本就设计「外港」与「旧城」两条路线。

《自助游》的路线由郑冬设计,她同时亦是一位资深摄影师及剧场工作者,从2009年起加入《咖哩骨》系列创作。每次《咖哩骨》在不同社区落脚,都由郑冬首先发掘路线和景点。戴上耳机、聆听声音导航,走到下一个节点,便会再启动敍述下一章节的故事。

透过莫兆忠所撰的故事雏型,郑冬先在一个大致指定区域内自由地行走,一边感受故事氛围,一边物色路上景致相符的主场景。过程中,她亦没有多作预设。沿途看著城市街景,眼中搜集路上的「拾得」(found)装置和景象,如一户人家晾的衣服、一道门后有画与盆栽。一旦决定路线便提供给莫兆忠,看看与故事激荡出什么矛盾或火花。

日,郑冬以步行与观察发掘城市中被忽略的角落,「每天走过一些街巷,有很多东西都未必会发现得到。只要你走慢一点去观察的话,就会得到新发现。」

以想像重新定义城市

《自助游》中,耳机传递出的文本才是人们出发的动力所在。在故事中,莫兆忠重新为某些景点命名,划出空间让观众联想、再诠释历史、想像城市:「你对城市有想像,才会去想城市未来怎样创造出来,而不是走在一个已被人创造完成的城市。如果每个澳门人都有这种想像力和趣味,就可以告诉外来者这里是个多有趣的地方。」透过寻觅与想像,让人与地方连结。

团队希望作品能走进澳门旅客群之中,于是提供多种语言让观众选择,早前特地飞到台湾录制国语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就如今次路线的其中一个景点——「未命名剧院」,以重新命名方式,莫兆忠冀观众对此产生好奇、继而扩地人的想像重新定义属于自己与城市的空间,发掘独有的角度。「你(创作者)能够做到的就是提供想像力⋯⋯我没有办法阻止这条路掘下去,阻止这幢楼拆下去,但是我要提供给观众想像力,这件事是我唯一可以做到的。」莫兆忠道。

这种个人的敍述和想像,是以对付官方宏大敍事的一种手段。「每一个城市都有很多普通人生活的痕迹如果只跟著官方写的历史和设计的旅游路线,会错过很多在地生活化的细节真正扎根每日生活的东西。还有,营营役役的生活令到有些东西明明存在,但我们少了去留意。」

他举例一次跟著郑冬走到新桥区大兴街,只见门号从9号开始,那么18号在哪里呢?经过郑冬的提醒,才发现街上神秘的设计原来如此,给人带来联想。「你一定要自己在社区身体力行去探索。对一般观光行程而言则很无聊,无购物、无打卡。」

《咖哩⻣游记2024.自助游》宣传图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放慢脚步 旅程开始

在访谈中,二人充分表露对自己所在城市的喜爱,以及对步行的钟情——这项原始但浪漫的活动,步行这回事,可以是自发的、连续的、随机的,也是简便的。「步行是种很大的乐趣,很早期,从小时候开始已喜欢这件事。慢慢走在路上,发现原来街上某个铁闸有名字,很久都没有改名。这是我本身一种习性和喜好,但没有这种兴趣的人,完全也可以培养,只要你走慢一点。」郑冬分享道。

有些外地朋友到澳,本以为澳门地小又无聊,但郑冬领著他们到处走走,总有让他们意外之处。「每天经过的地方,算不算景点呢?全澳门都可以是个旅游景点,但关键在于人的观察。」郑冬直言,很难扭转人对一个地方的观念,但足迹致力于用步行的方式,提醒大家日常中的美学,而且「抬头就能发现」

郑冬自小喜爱以步行探索城中趣味。

「芽菜街」、「竞走者围」、「蛤蟆街」⋯⋯无论下环、新桥,城中许多社区都有著极其生活化的街名,等待途人去想像背后具象的故事原来这么丰富,弯弯曲曲的街巷,与人的生活日常息息相关。「随著年纪增长,留意的东西又不再一样,每个人的观点都是独特的。」

当人人都说澳门很闷时,又是否主动发掘过观察的角度,让自己在这个安身之所仍能感到趣味盎然?

当观众打开App,开始跟著外港、旧城两条路线走在街头时,科技也未必能保证不迷路,顺利到达终点。然而,「荡失路」也是路线中的一环,「旅行一定试过荡失路,有时是一种发现。」郑冬称,其实这亦是一种自由,「那个行走的自由是自己给自己的、限制也是自己给自己的,没有谁限制我们走边一条路。」

在地探索感知 也是生活态度

《咖哩骨》一系列故事,隐喻著失根失去自我认同的澳门人,能否一次次重新找回城市记忆、想像城市的未来?

艺术、创作,必然要介入社会与历史吗?与生活应否保持距离?可以向观众的生活探问到哪个程度?

莫兆忠就指,艺术创作必须与生活保持一定距离,以一种主流以外的观察呈现所得,但是创作者在面对生活时亦要保持感知,作品才能保持某程度的真实,无论是何形式,呈现出都应是对的关心。

广东话版的角色由本地演员梁建婷、林伟彤、陈智斌等声演,两个「行程」的剧本有所不同,但又隐藏联系,要靠观众发掘角色间的神秘关系。(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莫兆忠与郑冬感叹道,希望透过创作带起观众一种独自探索的欲望、重构一种「旅游的心态」。澳门的确有许多空间,但视乎靠自己以何方式体验这座城市。

然而,莫兆忠指,许多居民与城市的关系很抽离,只顾吃饭、睡觉、工作,离开,出去游玩。「 我们在澳门可以怎样生活呢?澳门其实不是一个只让你生存的地方,应怎样生活下去呢?你没有办法复制另一个城市的生活形式在这里生活怎样换个角度去令自己不闷?要看你怎样去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