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记者杨尧茹台北25日电)总统赖清德上任后启动第2次能源转型,力拚2050净零碳排目标,芬兰则欲在2035年达此目标。芬兰驻台代表罗瑞受访时分享芬兰「棍子与红萝卜」的途径表示,台湾确实有达标的决心,但要兼顾供电,必须规划适切且平衡的能源结构。
芬兰驻台代表罗瑞(Lauri Raunio)日前接受中央社专访,分享芬兰推动能源转型经验,坦言过程冗长且不易,以及能源产业通常较为保守;芬兰政府第一个净零碳排规划是在1990年推出,这是一个长期持续且系统性的途径,也是跨政权的规划。
被问及台湾「2050净零碳排」目标,罗瑞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有决心,而台湾也确实有决心,台湾对此是「来真的」,他与台湾官方人士对谈时,发现台湾有很具体的计划在走。
为了达到2035净零碳排目标,芬兰采取「棍子与红萝卜」(sticks and carrots)的恩威并施政策。
罗瑞举例,「红萝卜」指的是若个人或企业使用干净能源相关科技,将会收到补助款或税务减免,但若使用碳排较重的商品,就会「吃棍子」被课重税,比如电车与油车的规费差异。
罗瑞指出,芬兰的能源结构有不到2%为重污染的泥炭发电,目前正逐步淘汰泥炭发电,芬兰拥有丰富的泥炭资源,并提供诱因给电厂转型采用再生能源科技;除了减少碳排,芬兰也致力植林以增加自然「碳汇」(carbon sink)。
然而,提高绿能使用比例势必增加电费支出。罗瑞说,人民当然未必买单,但如此一来,用电量就会跟著下降,必须从中取得平衡,这是很困难的决定,还好芬兰人大多支持,愿意多付点钱保障下一代拥有较干净的环境。
罗瑞也注意到,近年芬兰企业的永续报告已比季度财报还要厚,让消费者能分辨哪些企业较污染环境,而不购买其商品。
芬兰能源结构中,有40%为核能发电。罗瑞说明,芬兰没有废除核电问题,上次要盖新核电厂时,还有两个城镇在争取设厂,因为核电厂将带来商机与工作机会;且政府举办市民大会说明核电厂运作、安全性问题以及辐射剂量多寡意义等问题,居民能理解核电厂有层层把关,不会像原子弹一样爆炸,他们宁可要核电厂,也不要重污染的燃煤电厂。
「我们有什么选择?」罗瑞抛出问题,究竟要设一个核电厂,还是1000座风电机组,并强调应两者兼顾并组成健康多元的能源结构,核能基本上也是干净能源,且发电稳定、成本低,至于核废,芬兰设有最终处置设施(final repository system),将核废料存放在420公尺深的岩石下,但目前不允许他国核废料存放。
台湾是否能借镜,罗瑞坦言,台湾地震频仍,与芬兰情况不同,且台湾平地面积有限,要盖新电厂较困难,然而台湾半导体产业用电量大,也面对能源转型的压力。
核三厂2号机预计在5月停机,台湾正逐步迈入「非核家园」,供电是否充足是近年热议话题。
罗瑞表示,核电厂除役必须经由特定程序,才能确保安全,芬兰很乐意提供协助与支持;至于供电,台湾必须规划出适切且平衡的能源结构,而非依赖单一种发电方式,应在各种不同发电系统中挑出最好的方式,并将能源用在最合理的位置。
罗瑞建议,储能设备、以废转能的「固体再生燃料」(SRF)技术以及智能电网都是芬兰能协助的范畴,芬兰目前也致力发展氢能源;此外,台湾是座海岛,海洋能是很好的选择之一,芬兰也乐于在这方面支持台湾。
至于合作模式,罗瑞说,台湾与芬兰都是高科技导向国家,台湾的强项在硬体,芬兰则在软体,芬台分工能创造供应链价值;他举例说,联发科在芬兰北部设置的研发中心运作良好,芬兰创新研发能力强大、价格相当有竞争力,芬兰与台湾虽然地理距离遥远,但人民却因价值相近而相处融洽。
罗瑞也提及,在芬兰致力发展6G、量子科技等新世代科技时,芬兰企业也能与台湾强项的高科技制造供应链密切合作。(编辑:谢佳珍)114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