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师大命名特有种「吕赖氏蜓蜥」 表彰2学者贡献

(中央社记者陈至中台北15日电)台湾师范大学近日将新发现的特有种蜥蜴命名为「吕赖氏蜓蜥」,名字取自学者吕光洋、赖俊祥,致敬两人对研究台湾高海拔山椒鱼的贡献。

台师大今天发布新闻稿指出,生命科学系特聘教授林思民、硕士班学生王宇德(任教于宜兰县兰阳女中)等人组成的研究团队,在小型蜥蜴分类学研究中,新发现台湾中海拔雾林带特有的新种蜥蜴。研究成果日前刊登于国际期刊「两栖爬行动物学报」(Herpetologica),被命名为吕赖氏蜓蜥(Sphenomorphus luelaiorum),

吕赖氏蜓蜥的名字由吕光洋(Lue)和赖俊祥(Lai)两人的姓氏组成,这种一个物种同时致敬2名学者的方式符合学界命名规约,但国内比较少见。

吕光洋是台师大荣誉教授,赖俊祥是他的硕博士班学生,师生组成的研究团队在民国97年发表了南湖山椒鱼与观雾山椒鱼,成为台湾研究山椒鱼最重要的里程碑。

赖俊祥在105年的野外调查过程中,因坠崖意外去世。现高龄80岁的吕光洋仍纵横山林,在各地推广山椒鱼的保育与研究工作。研究团队以两名前辈名字命名的新种蜥蜴,见证一段跨越世代的山林研究接力故事。

研究团队指出,台湾的山区地势陡峭,很容易在山脉之间形成明显的遗传分化,这种山脉形成的孤立环境,经常是特有生物演化的温床。

论文第一作者王宇德指出,这种新型蜥蜴的体型极为纤瘦,像是已发现的特有种「台湾蜓蜥」永远长不大的孩子。不过,吕赖氏蜓蜥四肢长度更短,身上的鳞片数量也较少,成体躯干长度平均只有4公分,加上尾巴之后的总长大约只有11公分,是台湾体型最小的爬行动物之一。

透过 Google News追踪中央社

研究团队指出,台湾蜓蜥的分布海拔在2000公尺以上的箭竹草原和高山岩原地区,吕赖氏蜓蜥则在2000公尺以下的雾林带环境。新种的鉴定过程使用了遗传、形态、生态栖位模拟等不同证据。

研究团队指出,传统分类学长久以来一直缺乏研究资源,感谢农业部林业及自然保育署补助经费,才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发表。团队也感谢研究过程中给予帮忙的中山大学生物科学系副教授黄淑萍,以及协助拍摄影像的国家地理方舟影像计划成员沙托瑞(Joel Sartore)。(编辑:管中维)114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