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旭阳
发表日期:2024.8.20
来源:微信公众号“卖杏花”
主题归类:底层社会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即便在欧美,作家乃至媒体记者,都是苦哈哈的穷差事。用股评大师的话说,值博率比较低。
一将功成万骨枯,想在内容和影响力领域变现,需要满足受众、商业特别是管控等多方面的需求。运气也必不可少。你无法奢望一个对权力明显抵触质疑的作者能靠流量生存,而袁凌这类倾心于底层叙事的作家也很难活得滋润。
人们需要爱和希望,哪怕假的也行。但底层真相会告诉他们无路可走。绝大多数受众都会抛弃关心他们命运的写作者,投身爱国主义和消费叙事中去。对奥运健儿的追捧,就证明有些人是多么下贱和愚昧。
对写作者来说,求仁得仁吧。在短视频时代,放弃阅读可能是人类最容易做出的决策。这一代优秀作家无论认命不认命,命就在那里,自由和舒适都不断被压缩。
直到大家都沦为奥威尔《通往维冈码头之路》里的矿工——他们每天活在最惊心动魄的题材里,却没有出产一个成功的作家。
除非越来越娱乐化,越来越浮光掠影,越来越故弄玄虚,越来越飘离中国的地面,非虚构写作在政治和商业上,都是逆泥石流而上的自我献祭。十年来,非虚构写作在各平台中道崩殂,选题和文风一直暧昧拧巴,最大原因即在于此。
如果将“写作“的范围从故事扩大到评论,“非虚构评论”更是日暮途穷,甚至可以说已走上了犯罪的不归路。
以非虚构写作,对抗越来越虚构的生活,活在出租屋的袁凌还能撑多久,我不是太乐观。至少,我不信他51岁还能找到一份像样的工作。
这两天在我朋友圈被热议的,还有一个死在出租屋的女生,33岁,宁夏西海固人,据说北京某所211毕业,连续考公十年失败。
她的死亡首见于一篇百万级阅读的爆文。刚开始热转时,好几个朋友都觉得其不太真实,问我的意见。我一直懒得看,直到宋石男老师找我探讨。
我的看法是,肯定有这么一起死亡,否则自媒体也不敢发这件事,但里面的细节很多经不起推敲。
据说已经有持证记者赶赴女孩的老家,爆文细节的真伪,想必不会悬疑很久。但可以预料,经历过这篇爆文后,其他底层人群再死于哪个出租屋,或者桥洞啥的,必须有更多的爆点才能吸引看客。
假如袁凌们还在媒体,假如他们还可以走进咸阳那间出租屋,那一定就不会有目前的争议了。非虚构写作,可能也会喘口气,续命一会儿。
现在我看到的是,被锁在出租屋里的非虚构,与窗外虚构的世界正慢慢苟合为一体,享用同一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