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很多家长投诉已久的中文教材问题,终于得到了重视,教青局早前表示将于今年修改中文课程,相信这个消息会受到中文老师、家长及学生欢迎,亦使人相当期待。
另一边厢,有人建议中国历史课程加入更多爱国元素,这个想法不知大家又怎样看待。笔者不是历史专科,但也思考历史的真正作用。在唐朝时期,魏征是李世民的谏官,他的敢言直谏帮助李世民不少。相传有一次,李世民正在玩弄鸟儿,魏征忽然求见,与李世民讨论国事,李世民只好把鸟儿藏起来,听取魏征的意见。有一天,魏征死了,李世民为他作了文章,其中一句是「以史为镜,可知兴替。」这句说话说明历史的作用,让人知道历代兴盛及衰亡的道理。历史不只有「好史」,亦有「坏事」;不只会记载统治者的丰功伟业,也会记录他们的过失,作为后人的借镜,做到前车可鉴的作用。然而,若我们学历史只会学习歌功颂德,那么便相当之片面,使我们不能对过去的事作一个全面的了解,以避免重复犯错。
笔者虽然不是历史专科,但大学时期也曾修读中国通史等科目。当时有讲师论述中国古代史官的情况,他们一是面对天险,一是面对人祸,若他们没有将统治者做过的错事如实记录,上天可能会惩罚他们。但如果他们如实记录的话,可能会受到统治者的威胁,向他们施压甚至处死。所以作为史官,他们担起很大的责任、压力山大,而古代中国历史通常由下一朝修订上一朝的史料,所以受到统治者威胁的机会应不大,就只要对得住上天。
以历史教材进行爱国教育并非完全不可行,不过如果是为了迁就爱国思想而篡改、删除某些历史,使学生只知道美好的一面,那么就不能达到「以史为镜」,便失去了它的意义。就像日本淡化侵华的历史,引起中国及其他受害国家不满。
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中,统治者都不是完美的,他们总有一些过失,无论是处理事务上的过失,还是治理人民上的过失。这些过失若能如实记录下来,就可成为我们的警惕,以避免犯错。在中国近代史上,亦有很多错误的事情发生。除了外国的侵略外,内战、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等,都是一些错误的事情,亦让当时的国民受尽苦头。这些历史不能删除,就像中国人不能忘记八年抗战那样。另一方面,有人建议在历史中加入一些爱国人士的生平。虽然爱国人士有他们爱国的情操,但他们其他方面的言行表现也很重要。所以他们除了爱国外,也应该在其他方面有好的榜样,才能成为值得学习的对象。
当然,教科书的编撰并非普通市民可以左右的事情。但如果能够有勇气,让人全面了解过去的历史,无论是美事或错事,这样才是负责任的教材。正如德国人并不忌讳二战的历史,他们能够承认当时的侵略是错误的行为,亦能为此道歉。如果我们只希望记著别国过去的错失,而不想保留自己国家过去的错失,这样就应该学习德国人对历史的正面回应。我们希望错误的历史不会重演,这并不关乎国家是否有钱、科技是否发达,这是关乎管治者有没有从历史吸取教训,亦在于他们能否勤政爱民。所谓「偏听则暗,兼听则明」,如果能够全面了解历史,前景便会明亮,否则只有一片黑暗。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