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十月能否揭示未来五年的演变?

从氹仔望向澳门半岛。

今年十月,获得九成半选委提名支持的候选人岑浩辉,自然要表明争取更大的支持在十月中当选。特首换届是一个尝试正视未年五年政策的机会。(反而即将卸任的特首施政辩论已沦为空谈。)且看各位选委们有没有骨气,正常体现选委的角色,胆敢发挥动力,在特首候选人循例走过仅此一场的选委会委员答问会之后,进一步促使特首候选人公开辩论宣示今年五年的重大政策倾向,并借此测验候选人掌握公共政策的能力。

唯一参选人在已九月下旬马不停蹄地拜会各个主要社会团体听取民意,但看来每次商谈的公开讯息都是互相慎言,罕有创见。较令基层有兴趣的倒是候任人主动表明,说来到澳门看著沧桑变化,经济结构旅游博彩业独大、野蛮扩张,挤占人力各方面资源,甚至影响年青人就业,「一业独大」对澳门带来非常大的负面影响。

特首选举唯一候选人岑浩辉昨(2)日完成首个落区活动后受访。

这段表白(尽管在接见博企时改称要保持健康有序发展)成为这段时期在啡室或公园吹水的基层吃花生议题。有人大大声呼吁博企外雇及早准备执包袱;有群起热心交换亲朋年轻人怨外雇多难揾工的实例;有长者用心科学比对港澳外雇薪酬,指邻埠外雇最低月薪为工资中位数两万,而本地外雇最低月薪只七千余,抢尽年轻人饭碗。

其实,从旅游博彩业独大、野蛮扩张的言论推想到削减博企外雇比例,确有符合现实的逻辑关系。尽管依法规定直接处理博彩的庄荷监场不用外雇,但六大博企整体的外雇比例都一直超过两成,而且正在显著上升。循例走一场的选委会委员答问会,只重复既有的庄荷监场不入外雇规定,却完全回避博企其余员工外雇比例高升的问题。

路氹一带的酒店及赌场。

回想2013年,民主昌向政府索取资料,揭示六大博企集团的外雇例,如陆续超过30%后,政府在一再被质询之下公开承诺,尽快把博企外雇控制回30%之下,尽量控制回25%水平。最近三年再没有发现政府直接公开资料,但据官方网站资料整理计算,2023年底六大博企外雇比例尚都在30%之内,但有四家迫近30%。可是,进入今年,2024第一季已有显著突破,六大集团外雇比例均上升,其中三集团已超过30%。(以下是对比2023第四季及2024第一季的外雇比例数字。)

                                   2023第四季                    2024第一季

新濠博亚集团             29.70%                         30.54%

美高梅集团                 28.79%                         30.32%

威尼斯人集团             29.35%                         30.06%

银河娱乐集团             28.31%                         28.91% 

永利集团                     21.93%                         22.72%

澳娱综合集团             21.79%                         22.33%

澳门劳动人口四十万,外雇人员占十八万,影响本地居民就业机会的当然不只是博企集团的外雇。可是,在社区经济下沉,而不少中小企靠廉价外雇勉强维持经营的劣势下,全面削减外雇、或加外雇最低薪资至工资中位数,恐面临中小企加速结业的后果。(硬要说好故事,也可以说加速结业即是加速择优汰劣。)在政府监察下减博企外雇,把职位转回本地居民是较少矛盾的可行之道。今年十月,且看选委们有没有意志请候任人交出功课。如果没有节制手段,候任特首「野蛮扩张」的论述将变为令人失望、有损形象的空话。

当然,民主昌依然认为,如果有骨气正常体现选委的角色,更应当促使特首候选人公开辩论,宣示牵涉本地重大资源及长期利益的房屋阶梯问题。

青洲坊经屋

当年「有钱冇地」的政府,后来藉著填取和收回大量土地,幸运适逢有钱有地的贺政府要建立强大的房屋阶梯政策,鼓励澳人上楼,并曾表明,要立即在填海新城A区的B4B9B10地段速建3,017个经济房屋单位,再利用A1A2A3A4A12地建5,254个经济房屋单位,然后进一步发展B5B7B8B11B12地段规划建造5,445个经屋单位⋯⋯之后还有万个夹屋计划⋯⋯

但随即又自相矛盾地强推经屋「永远姓经」的政策,打断经屋需求,以致A区陆续建经屋、夹屋的计划「被消失」。贺特首把夹屋单位计划由一万个突减至四千个,至临卸任前再闪变为二百个。未来五年,政府是否任由房屋阶梯不再助力澳人置业上楼,折回鼓励在社屋躺平(否则罚走),或鼓励上楼新街坊、融入大湾区⋯⋯循例走一场的答问会,当然完全未触及危折的房屋阶梯政策。

 特首唯一候选人依法完成获选、接任程序,积极配合中央指示推动融入大湾区,看来是无可置疑的取向。如何提请正视抗衡融入大湾区过程中的负面影响(例如推动北上置业削弱本地经济、引入人才压缩本地人才的发展空间等),将是今后公民社会要面对的沉重考验。且看今年十月,四百选委有没有人尝试挑这样的重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