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央行加息引发全球股市抛售。
图片来源:Michael Nagle/Bloomberg News
今天401(k)账户上的红色数字似乎印证了有关AI泡沫和经济疲软的警告。但现在还不需要完全走向悲观。
周一,标普500指数下跌3%,纳斯达克指数下跌3.43%。投资者大举抛售今年表现最好的股票,担心Alphabet、特斯拉(Tesla)和英特尔(Intel)等大型科技公司令人失望的第二财季业绩预示着AI热只是短暂风潮。此外,非必需消费品类股已成为标普500指数中表现最差的板块,因为劳动力市场报告低迷,令人担忧美联储等到9月才降息是个错误。
海外市场方面,斯托克欧洲600指数收盘比一周前下跌近5%,而常见的避险资产瑞士法郎则上涨了约4%。但最令人瞠目的股市走势发生在亚洲,日经225指数周一暴跌12.4%,创下1987年10月20日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那天是华尔街臭名昭著的“黑色星期一”的次日。
但恰恰因为日本股市跌势太猛,多数投资者反而有理由保持冷静。
股市的一条定律是,突然挫跌比慢熊的危险性要小。这是因为对糟糕经济数据进行理性定价的投资者通常会慢慢来,跟着数据发布的节奏。而闪崩往往说明某些负面消息导致投机性押注落空,从而引发巨量交易,其中许多是自动化交易。
日本特别容易出现这种大逆转,因为日本利率非常低,许多投资者利用这种低利率借入日圆,然后抛出日圆去做其他货币的较高收益投资。每当市场紧张不安时,这种融资套利交易往往会瓦解,推高日圆并打击日本股市,很多遭殃的是多元化出口商,它们在全球经济增长加速时表现更好。今年日本股票在全球投资者中备受追捧,更是放大了这种趋势。
此次暴跌的时间点也表明日本央行难辞其咎,该央行上周刚刚决定在17年来首次收紧货币政策,直言要提振日圆汇率。之后投资者急忙平仓,引发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他地区交易的逆转。
今年大部分时间,标普500指数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波动性极低。直到7月,芝加哥期权交易所(CBOE)波动率指数(VIX)一直处于2019年的水平,即使投资者对自己的货币政策预测做出大调整,该指数还是在下滑。
尽管波动率指数通常被称为华尔街的“恐惧指数”,但该指数所依据的期权合约本身往往也会影响波动性。每当投资者做空市场波动性,比如他们最近在美国通过购买大量结构性产品来做空市场波动,出售这些期权的银行就被迫成为对手方。这些对冲操作随后会抑制股市的波动性。
而另一方面,一旦恐慌情绪突破这种反馈回路,波动性就会飙升。周一股市开盘时,波动率指数徘徊在50上方,创下新冠疫情爆发以来的最大单周涨幅,不过后来又跌破了40。
这表明此次抛售是不相称的,尤其是从历史上看:在87%的时间里,投资者在波动率指数收于30或更高水平的交易日买入标普500指数,一年后都是赚了钱的。
第二季度财报季的消息大多是利好消息,迄今为止已公布业绩的标普500指数成份股公司中,有78%的公司盈利超出分析师预期,高于10年均值74%。与AI相关的公司和其他公司公布的净利润都高于一个月前的预期。总体而言,美国经济看起来依然强劲:失业率上升是因为劳动力规模扩大了。
此外,1994年以来的标普500指数回报率表明,根据前一天的跌势抛售股票是一种糟糕的策略。月线大幅下跌后选择将股票变现会更好,但还是不如静观其变。
并不是说对经济放缓或高科技估值的担忧毫无道理。投资者有理由分散投资,不只盯着AI趋势,或者将对经济周期更敏感的股票换成更具“防御性”的股票。其实从历史上看,在几日或者几个月大涨之后抛售确实往往是一种成功的策略。但凭借事后诸葛来指导投资,恐怕并不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