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想让你知道的是
一篇流传颇广但已被删除的评论文章〈我担心哪天我的上网证被吊销了〉称,「网证」变成了一种白名单制度,即凭证才能上网,被许可后才能上网;它的危险性在于,任何人被处罚或者监管后,可能会吊销「网证」,那么是否就剥夺了个人的上网权利,而且以疫情管控为例,中国监管往往层层加码,那么这种级别的监管,终将「祸国殃民」。
中国当局在一份公告中称计划实施「网号」和「网证」制度。这意味著该国的逾10亿网友可能在未来需要持证上网。该消息在讯息管理严格的中文网路上引起巨大反响,包括清华大学教授在内的学者也对此举提出质疑。
尽管官方表示正在向社会征求意见,但学者和大量网友的反对声很快在社群媒体微博上遭删除。
该文件名为《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由中国公安部,以及中国政府实施网络监管的主要机构「国家网信办」两部门共同起草。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该征求意见稿明确,意见建议反馈截止日期为8月25日,但「国家网络身份认证试点版」App已在中国多个手机应用商店上线,用户已可以通过身份核验,获得一张带有「网号」的电子网络身份凭证。同时该App试点应用已涵盖10个政务APP和71个网路APP,包括淘宝、微信和小红书。
根据文件,「网号」由字母和数字组成,与每个人的身份讯息相绑定,但不会公开显示个人讯息。「网证」则是指承载「网号」的网路身份认证凭证。这两者可用于在网路服务及有关部门、行业管理、服务中非明文登记、核验自然人真实身份讯息。
征求意见稿说明称,基于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自然人在网路服务中依法需要登记、核验真实身份讯息时,可通过国家网络身份认证APP自愿申领并使用「网号」和「网证」进行非明文登记、核验,无需向网路平台等提供明文个人身份讯息。「由此,可以最大限度减少网路平台以落实『实名制』为由超范围采集、留存公民个人讯息。」
简而言之,该文件称,通过该系统,用户只需通过政府推出的App进行身份核验,而不需要把关键的个人讯息交给淘宝等网路平台,从而可以减少网路各平台超范围采集和留存公民的个人讯息。
中国从2017年开始全面实施网路实名制,要求用户在各大平台注册帐号时提供真实身份讯息。实际操作中,这主要是通过要求用户绑定经实名登记的手机号而实现。
反对意见:越权之嫌
对于征求意见期还未过,就已经开始试行。有微博网友称,征询意见的期限还没到就急吼吼地实行了,那还征询什么意见,与政府自己制定的《行政管理法》的法律法规都相冲突。
对于此征求意见稿持反对意见者众多,其中最受关注的是清华大学法学教授劳东燕。她发帖分析称,指出了其中三个问题:缺乏「上位法」,架空「自愿原则」,越权之嫌。
劳东燕称,《办法》的核心意思是凖备推行网号与网证制度,但这样的举措不仅蕴含极大的社会风险,而且完全缺乏上位法的依据。《办法》虽提到自愿原则,却未对自愿原则的实现提供基本保障,考虑到自愿原则在中国语境下易于被架空的现实,该原则同样难以为网证制度提供正当依据。她说,保护个人讯息只是一种幌子,目的是让社会控制变得常规化和规范化。
「我认为,以部门规章的形式推出网证制度缺乏正当性,明显存在越权之嫌,有必要提交全国人大宪法与法律委员会对《办法》进行合宪性审查。」劳东燕称。
对于上述「自愿原则」被架空的可能,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沈岿也提出担忧称,通常在鼓励推广之下,统一「网号」「网证」的使用会越来越普遍、越来越广泛。甚至,不排除实行实名制的网络平台将来直接要求用户使用「网号」「网证」登记,而不给用户选择的机会。
一篇流传颇广但已被删除的评论文章〈我担心哪天我的上网证被吊销了〉称,「网证」变成了一种白名单制度,即凭证才能上网,被许可后才能上网;它的危险性在于,任何人被处罚或者监管后,可能会吊销「网证」,那么是否就剥夺了个人的上网权利,而且以疫情管控为例,中国监管往往层层加码,那么这种级别的监管,终将「祸国殃民」。
Photo Credit: Getty Images / BBC News
官方辩解:减少讯息泄露
征求意见稿中有三点设置,似乎为了减少可能的争议:自愿原则、「最小化和必要性原则」、减少讯息泄露。
征求意见稿提出,鼓励网路平台按照自愿原则接入公共服务,用以支持用户使用网号、网证登记、核验用户真实身份讯息,依法履行个人讯息保护和核验用户真实身份讯息的义务。
「最小化和必要性原则」,即公共服务平台处理个人讯息不得超出为自然人提供「网号」「网证」相关服务所必需的范围和限度。
减少讯息泄露。对于用网号网证通过验证的用户,网路平台不得要求用户另行提供明文身份讯息,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或者用户同意提供的除外。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朱巍对中国官媒称,国家推出了统一认证的机构、统一的讯息存储平台,俗称eID的「网号」「网证」制度,也可以理解成每个人在网路上也有身份证。在统一的「网证」制度下,单个平台无法获取用户个人讯息,能大幅减少讯息泄露的风险。在统一的身份认证制度下,对于电信诈骗者可以全网封禁其网证,杜绝其更换平台、手机号复活的机会,有利于打击电信诈骗。
另有自媒体发文辩解称,「为社会公众统一签发『网号』和『网证』,实际上不是为了管理公众,而是为了治理平台。以我们现在的网路建设水平,个人的上网痕迹讯息,哪怕你是匿名的,其实也被记录、可追踪,网号、网证制度不会强化既有能力。我国实行电话卡实名制已经有十一年了,我们用任何软体都需要手机号注册才能发布内容和评论,发布什么违法言论是会被查到的。我们的个人讯息早已被掌握,但只要你遵纪守法,谁会去查你呢?」
本文经《BBC News 中文》授权转载,原文发表于此
延伸阅读
中国推网号网证,学者批「编户齐民」遭永久禁言;陆委会咨委:中共强化网路言论管理,赴陆风险升高 中国拟推行网号、网证实名制,学者指「强化网路言行管控」被火速删除 中国推网号网证,微信淘宝小红书等APP试点实施,民众质疑状告中国公安部
【加入关键评论网会员】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周独享编辑精选、时事精选、艺文周报等特制电子报。还可留言与作者、记者、编辑讨论文章内容。立刻点击免费加入会员!
责任编辑:翁世航
核稿编辑:丁肇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