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些大型国有银行下调了存款利率,以保护处于历史低点的净息差。在中国政府采取措施提振经济的情况下,这些银行此前刚刚下调了贷款利率。

据周四发布的公告,包括工商银行(Industrial &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农业银行(Agricultural Bank of China)、中国银行(Bank of China)和建设银行(China Construction Bank)在内的几家大型银行将存款利率下调了5至20个基点。

预计中国规模较小的地区性银行也将跟进,其中一些银行已经下调了存款利率。

Pantheon Macroeconomics首席中国经济学家Duncan Wrigley表示,这显然是为了确保商业银行在政策性贷款利率下调后仍有调降贷款利率的空间,同时不会进一步挤压净息差。

几天前,多家银行将用于为中国包括房贷在内的商业贷款定价的基准贷款利率下调了10个基点。此前,中国第二季度经济增长的放缓幅度超过预期,随着政府加紧努力实现5%左右的年度经济增长目标,中国央行意外下调了一项关键短期政策利率。

降低存款利率会有助于提振银行业不断下滑的净息差。截止3月底,银行业的净息差已触及1.54%的历史低点,远低于有关部门认为安全的1.8%的门槛。

中国银行业正处于困境之中:在对经济感到不确定之际,家庭不愿消费,导致储蓄增加,从而推高了银行的负债成本。他们还在应对陷入困境的房地产行业的不良贷款,同时还要遵循中国政府降低借贷利率以支持经济的指引。

银行净息差下降让中国央行面临两难境地。

野村(Nomura)分析师在周四的一份报告中表示,降息在中国之所以变得如此难以实施,一个关键原因是银行净息差持续收窄;要在降低贷款利率以刺激消费的同时保护银行净息差,已成为一项艰巨挑战。

目前尚不清楚最新一轮存款利率下调将产生多大影响。

野村分析师指出,前几轮存款利率下调几乎没有影响融资成本。原因有几个:新利率不适用于现有存款,在银行资产回报率持续下降的情况下,家庭一直在将资金转移到利率更高的账户。

中国银行业还一直在为一些企业客户提供有竞争力的存款利率,以吸引更多业务,这种做法遭到中国央行批评,认为这是“流动性过剩”的迹象。

自去年年底以来,政策制定者们一直担心,前几轮货币政策行动可能导致资金在银行系统中闲置,而未流入实体经济。有经济学家表示,企业和消费者的借贷需求疲软已导致大量现金存放在银行账户中,削弱了旨在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的有效性。

根据野村的这份报告,自4月以来,中国央行一直在努力有效降低银行的存款成本,明确表示贷款机构不得提供优惠利率。这份报告由分析师Harrington Zhang, Jing Wang, Hannah Liu和陆挺撰写。

他们援引一些财报电话会议上的评论称,在这种自律管理和纠正过程中,银行的存款成本可能已有所下降;尽管如此,2022年和2023年之前四轮存款利率下调可能仍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完全生效。

为了帮助缓解净息差压力,中国央行周四再次意外降息,下调了一年期中期借贷便利(MLF)。保险业可能是下一个。

Pantheon的Wrigley表示,据报道,中国监管机构已经与保险企业会面,讨论下调传统保险利率上限、分红险利率上限和万能险保证利率上限的提议;这将是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又一举措。

(本文来自道琼斯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