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记者,本身就不是太现实(笑)。”」
端传媒记者 符雨欣
端传媒就“反修例运动五周年”有系列报导,此前已刊登第一篇:“英国那边也问我要怎么解读这个数字”,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李立峰坐在办公室里,一如既往穿著白衬衫。他正在放大半年的学术假,在外地和香港之间来回。大办公桌上堆满了书、文件和杂物,我在他对面坐下,眼前是香港小说家张婉雯的散文集《参差杪》,他扫了一眼,尝试将东西挪一挪,不过几乎挪不动。
这份调查报告是由牛津大学统筹,共包括四十多个国家、地区,各地都使用同一份问卷,每年出一期报告。香港自2017年被纳入,李立峰、陈志敏、陈萱庭三位学者一直负责问卷在香港的翻译和更新,并撰写当年的传媒业重点事件与观察。
对他来说,牛津大学的项目像“义务帮一点手”,他自己正在进行的最主要的项目,是追踪研究2019年后香港新闻界的转变。2020年《港区国安法》实施,2021年中至2022年初,《苹果日报》《立场新闻》《众新闻》相继停止运作,前二者更被涉入国安案件。他和许多仍留在业内的记者做访谈,聊变化,并关注行业风险文化(risk culture)的建立与实践。
虽然在“放假”,但李立峰还在《明报》上定期发文,他擅长根据手上大大小小项目收集来的、做完就“被放著”的数据,做些有意思的观察和交叉分析,比如香港的新闻回避情况、香港人的新闻参与,也谈数码化下主流媒体的“危机”、垃圾征费的社会讨论等。今年2月他接受“中国传媒研究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