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绿色情报员:COP29乌云罩顶 减碳能成气候吗?

联合国气候峰会COP29正在阿塞拜疆如火如荼进行,科学重磅报告接连拉响警报。

(法新社)

联合国气候峰会COP29正在西亚和东欧交界的阿塞拜疆上场,气候变化和碳排放重磅报告接连捎来危急警讯。此际亚洲和欧洲也陷入诡谲的风暴,11月西太平洋和南中国海罕见出现4个台风,由夏入秋强烈台风接力横扫中国华南地区、中南半岛,10月西班牙遭遇世纪洪灾,接二连三打破纪录。

全球减碳行动迟缓,复杂多变的极端天气猛烈重击各地,COP29笼罩在气候灾害的阴霾下,从国际谈判到日常生活,厚沉的乌云罩顶。

全球5大温室气体排放省(州)都位在中国,图为河北省的燃煤电厂。(法新社)

碳排大城和大省现形

全球碳计划(GCP)研究团队1113日发布《2024年全球碳预算》,这份报告估算2024年全球使用化石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达到374亿吨,排放峰值依然遥不可期。以个别国家来看,全球碳排放冠军是中国,占32%,远超过第二、三名美国(13%)和印度(8%)的总和。

地区型的“碳排大户”首次现形,气候跟踪联盟(Climate Trace1115日在COP29揭露2023年的排放数据,上海是全球排放温室气体最多的城市,排放量高达2.56亿吨,甚至远高于挪威、哥伦比亚等国家,紧接在后的城市是东京(2.5亿吨)、纽约(1.6亿吨)、休斯顿(1.5亿吨)和首尔(1.42亿吨)。另外,全球有7个省州级行政区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超过10亿吨,除了排名第6的美国德州外,其余都由中国包办,依序分别为:山东省、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江苏省和广东省。

《巴黎协定》订下全球升温幅度不超过工业化前水准1.5°C的目标,不过,摊开联合国刚发布的《2024年排放差距报告》和《2024年国家自主贡献报告》,依照当前减碳的速度,目标落空已成定局。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长安德森(Inger Anderson)疾声呼吁各国要加快行动,他用告急的口吻形容:1.5°C目标将很快“死亡”,2°C目标也恐怕送入“加护病房”。

全球减碳和调适行动迟缓,环保团体聚集COP29场外抗议。(路透社)

1.5°C目标即将破局

台湾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学研究所兼任研究员汪中和博士表示,根据《2024年排放差距报告》,2023年全球排放了57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的温室气体,比2022年成长1.3%,相较排放基准的2019年增幅达9%。然而,这数字并不包括去年加拿大灾难性森林野火所排放的二氧化碳,估计大概超过3亿吨,以及俄乌战争、以哈冲突所造成的碳排放,所以571亿吨是一个保守低估的数字,即便如此仍创下新高纪录,这份报告的标题更是直接写着“停止空谈”(No more hot air…please!),要求各国减碳付诸行动。

台湾大学国际学院防灾减害与韧性学程副教授石婉瑜指出,排放差距报告显示目前正步向高碳排的路径,这两年全球平均月均温接连打破1.5°C,这是暂时性的,接下来如果升温超过1.5°C2°C门槛,其实就像《巴黎协议》提到人类最多能承受2°C的临界值,而今年看到暂时增温1.5°C,各国已经很难应对许多问题了。

“如果要守住1.5°C目标,按照排放差距报告的估计,到2030年,排放量必须比2019年的基准(524亿吨)下降42%,也就是要减掉220亿吨的温室气体,我们可以看到2023年和2019年的差距已经来到267亿吨了,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汪中和说明排放严重超支,“看起来已经没有办法达成《巴黎协定》的1.5°C目标了。”

气候活动人士透过行动艺术呼吁,COP29不能空谈,各国要付诸行动。(路透社)

减碳和调适行动落后

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2024年温室气体公报》也叫人捏把冷汗,汪中和盘点一连串的数字:从工业革命到目前为止,人为排放到大气层的温室气体总量已经超过2.04兆吨的二氧化碳当量,去年全球平均二氧化碳浓度达到了420ppm,相较工业革命前升高了151%,甲烷和二氧化氮的浓度也分别增加265%125%。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累积速度太快,已经超过人类历史上的任何时期,持续燃烧化石燃料是造成温室气体浓度上升的主要驱动因素,而温室气体都是长寿命的气体,即便未来迅速减排至净零,它对气候的加热效应仍然将延续数百年。

不妙的是,暖化影响了气候系统,也削弱地球的碳汇能力。汪中和说明,圣婴现象导致广泛干旱和大规模森林火灾,进而降低森林的碳汇效率,而海洋暖化也会把过去溶解在海水中的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层,这些都会加剧温室效应,形成恶性循环。

气候目标严重落后,要求各国强化减碳承诺是COP29的重要使命之一,但也是一项艰钜的任务。汪中和认为,从科学证据来看减碳势在必行,当中却面临政治意愿不足、对经济造成短期影响、发展中国家技术和资金不足等阻力,加上当前全球合作困难,不管是北方和南方阵营的对抗,或是正在发生的战争,全球合作已经变成不可能的任务。此外,由于欠缺有效的监测机制,很难从旁核实一个国家到底减碳多少,目前除了欧盟之外,其他国家都面临同样的问题。

不只是减碳力道不足,调适行动也明显落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17日发布的《2024年调适差距报告》显示,到2022年全球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调适气候变化影响的资金严重不足,只有280亿美元,到2030年资金缺口将扩大超过10倍。

石婉瑜指出,调适差距报告和COP29的气候金融议题接轨,两者主要关注全球尺度的调适计划,这也是调适行动落后的关键因素之一。不过,调适作为不是只有全球尺度而已,也涉及各国国内和地方层级的行动,目前可以看到有些国家投注在气候变迁减缓的资金和力道远大于气候调适项目,主要原因在于气候变迁减缓和净零减碳相关议题可以带动能源转型和商业交易,但是调适这部分往往不被认为是具有经济发展潜力的投资,反而是一种付出。其实,除了由政府挹注调适资金,也要带动一些私人企业或产业运用创新的方法,把损失与损害变成一种投资,或许能减缓资金压力,比较容易把缺口补起来。

格美台风的路径和强度都极具杀伤力,在湖南多地引发严重的暴雨灾害。(法新社)

超级风暴不断敲门

今年从欧洲到亚洲暴雨成灾,西班牙洪灾吞噬南部和东部大城,夺走200多条人命;台风挟带强风豪雨,不断刷新亚洲各地的气象纪录,连内陆城市也感受到暴雨威力,以7月的格美(也翻译为凯米)台风为例,生成后迅速增强为强台,造成台湾11人死亡,强降雨也导致湖南死亡失踪人数超过90人,科学家的增温归因分析显示,由于升温1.2°C,台湾和湖南的降雨强度分别增加14%9%

汪中和说明,海温升高是全球“超级风暴”背后共同的驱动力和助燃器,海水温度因暖化累积过量的能量,海水温度越高,台风的风速越易增强,强烈台风的占比也会升高。原本超级风暴指的是大西洋5级以上的飓风,风速每秒达到70公尺,然而从2013年以来,全球已经出现6个超级风暴,风速每秒超过86公尺,带来的破坏力极为惊人,随着海洋持续升温,出现率也会增加。

极端降雨也成了新常态,“当大气温度升高1.5°C,大气层里面的水汽含量会增加10%,现在有一个新名词『天上的河流』,它就像是一个巨大的亚马逊河或是长江,可是没有固定的河道,它就在我们头顶上到处流动。”他进一步解释暖化、海洋和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只要有一个合适的锋面,有一个低气压的出口,它就会用我们想像不到的降雨强度降到地表,给全球带来想像不到的冲击。”

杜苏芮台风在中国造成灾难性破坏,由福建登陆后向北移动,京津冀地区受环流影响豪雨成灾。(路透社)

台风更加诡谲多变

气候暖化改变了台风的模式,汪中和说,台风不仅是强度和降雨量增加,暖化造成天气系统出现停滞状态,受到天气系统对峙的影响,台风的移动速度逐渐放缓,路径变化也难以捉摸,今年10月的山陀儿台风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另外,台风的影响范围也逐渐扩大,由于台风的强度增高,它可以涵盖的地区从沿海延伸至内陆,而且不只是台风本身的水汽丰沛,周围天气系统的水汽也是非常充足,当这些水汽结合在一起会形成共伴效应,使台风的强降雨更加显着。

汪中和指出,当台风登陆降级为热带性低气压,它还可以远距移动,带来可怕的强降雨,今年9月的摩羯台风先后登陆菲律宾、中国海南和广东,以及越南,在台风侵袭期间及减弱为低气压后,豪大雨的冲击从南海地区一路影响到中南半岛。台风延伸的强降雨让内陆地区受到的影响越来越大,致灾风险不能小觑,就像去年7月杜苏芮台风消失后,低气压挟带的水汽结合了冷高压带来的水气,让中国华北地区淹得一塌糊涂,这都是未来要去面对的重大课题。

西班牙遭受罕见的暴雨侵袭,洪灾冲毁数以万计的家园,灾害治理与应变成了关注焦点。(路透社)

城市韧性提升迫在眉睫

《2024年柳叶刀人群健康与气候变化倒数计时》报告也提出警告,相较于19611990年,20142023年期间,全球61%的陆地出现极端降水天数增加,洪水、传染病和水污染的风险也急剧升温。

暖化猝不及防把人们推向不安的未来,面对复杂诡异的气候危机,往往狼狈接招。石婉瑜提醒,很多国家或地区没有经历过那么多灾害,从民众到政府没有意识到需要上紧发条,所以真正发生时应变机制不够成熟到位,以西班牙洪灾来说,这里面涉及治理层面造成的人祸,包括早期预警成效不彰,政府从灾时应变统筹到灾后的救灾动员和物资支援过于缓慢等,这一连串的问题就造成很多伤亡。

COP29也将提出“城市韧性与健康行动宣言”,石婉瑜表示,气候调适和防灾策略要透过跨部会、跨部门的合作,才能因应某些极端状况,例如极端降雨灾害不是单一部门能够处理,这次宣言大概会聚焦如何跨部门达成韧性城市的建构,同时整合各城市的气候行动资金,提升城市面对气候变迁的韧性。

汪中和指出,全球一半以上人口居住在城市,面对极端天气的冲击,城市韧性的提升可从加强基础设施韧性、推动绿色城市规划、强化公共卫生系统因应能力、促进再生能源使用,以及应用数据与科技改善预警系统等面向着手,此外,国家政策和法律框架也要同步加强和修正,同时增强社区参与和教育,并且提升国际合作,才能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艰钜挑战。

责编:陈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