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前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明年1月20日重返白宫。这是自冷战结束以来世界最重要的战略动向,也是全球地缘战略格局重组的重要拐点,美国国力有可能重新修复而再次走上超强。前提是,美国必须强势遏制中国的胁迫性扩张和灰色地带混合式威胁,建立以民主、自由与开放为基础的国际新秩序。
残忍的战略家/精明的战术家
美国即将进入”特朗普2.0”的时代,美国的战略重心更加锁定在印太地区,集中精力对付中国。华府不再迁就北京,特朗普会以实际行动捍卫美国在印太地区的利益,并划设美国不能容忍的战略红线,包括在台海地区。他不会轻易发动战争,而是尽可能阻止战争,确保俄罗斯步步侵占乌克兰的蚕食战术最终引发战争的悲剧不再重演。
包括西方国家在内的很多人认为,商人出身的特朗普交易色彩鲜明,短视近利,不足以应对世界新局。但是对美国有长期深入研究的中国学者并不这么看,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时殷弘2019年指出,他最害怕看到这样的说法,说特朗普是商人,可以和他做交易,好像很容易就能做成交易。
此时特朗普担任第一任美国总统2年多,还算新手。但是从2018年年初以来,中美贸易摩擦频繁,特朗普在战略与经贸两大领域开始对中国大打出手,北京感到有些意外。
时殷弘认为,在对华关系上,特朗普是”残忍的战略家、精明的战术家。”所谓战略家,是指他对中国从来不两线作战,也不会四面出击,他总是阶段性地集中在一场战役上。特朗普始终掌握战略主动权,至少他想发动什么战役就发动什么战役。
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战后,特朗普又集中发动另一场战役。他在战略战术上采取空前程度的压力和威胁,期间或许给对方一个甜枣吃,然而每一场战役特朗普都尽可能榨出更大的利益。不仅在对中国经贸关系上,甚至在战略战线、政治意识形态战线上,特朗普都采用同样的逻辑。
2020年7月,时殷弘在中国网《中国访谈》中指出,特朗普政府已经不用”修正主义国家” 形容中国对国际体系的态度,特别在新冠疫情发生后,特朗普总统本人以及他的团队主要人物发表的所有演讲、政策声明,都把中国定义为要颠覆和推翻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抨击中国在所有领域都不讲规则。美国对中国脱钩已成事实,美国不论退出国际组织或重组国际组织,都是要遏制中国。
2021年1月上旬,就在特朗普离任前2周,美国国务院政军局助卿古柏(Clarke Cooper)透过视频出席美台双方举行的”政治军事对话”。时殷弘说,此前特朗普政府先后推出《2019台湾保证法》、《台北法案》等一连串法案,极大地加强美国对台湾的外交支持,以及间接的军事支持。特别是2020年以来,特朗普的政策更是紧锣密鼓,对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都构成挑战。
这次美台之间的”政治军事对话”,是特朗普离任前干预台湾事务的最后举动,意图以对话内容框定即将上任的拜登(Joe Biden)政府。时殷弘根据这些动向,今年6月接受《凤凰聚焦》访谈时断言,如果特朗普再次上台,一定会对中国采取”非常恶劣的态度。”
《美国印太战略框架》
目前为止,特朗普本人并未就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以及如何应对中国的威胁做出具体表态,因此只能从他上个任期的重要文件中进行初步观察。
2021年1月,就在特朗普总统卸任前8天,白宫提前解密2018年制定10页篇幅的《美国印太战略框架》。由国家安全顾问奥布莱恩(Robert O’Brien)发出声明指出,框架要旨是加强美国广泛多样的盟友和伙伴网络,该网络长期以来一直支撑着印太地区的稳定与和平。框架对印太地区的形势提出14项预设,其中一项指明,由美国主导的强大联盟,是遏制冲突、推进实现美国核心利益的关键。
看来,特朗普重返白宫后,不会退出由美国主导的强大联盟来对付中国。与拜登政府不同的是,特朗普会强势要求印太盟友和伙伴国家提高军费和承担更多防卫责任,不能占美国的便宜。为求协调快速有效,特朗普可能维持大联盟的既有框架,而在实际中更偏向双边或小多边的操作,应对具有针对性或突发性的军事安全事件,全力遏制战争发生。
这份战略框架有6项预设与中国有关,其中4项直接涉及中国:一、由于美中两国政治和经济制度的不同性质和目标,美中之间的战略竞争将持续下去,中国将规避国际规则和秩序以获取优势。二、中国旨在瓦解美国在印太地区的联盟和伙伴关系,并利用这些被削弱的关系纽带所带来的机会。三、中国的经济、外交和军事影响力在短期内将继续增强,并挑战美国在印太地区实现其国家利益的能力。四、中国将采取越来越强硬的措施迫使台湾与大陆统一。
钳形战略遏制
可以预见,特朗普上任后,将针对以上4项预设加强相应部署。4年任期特朗普想要重塑整个印太地缘战略格局,全面逼退中国扩张,恐怕不容易,也不现实。但是要建立一个能遏制战争发生的总体安全框架,大有机会办到。中国惯用的胁迫性扩张和灰色地带混合式威胁,将面临美国的强力对付。
特朗普第一任政府制定的《美国印太战略框架》做出多项设想:包括在冲突中拒止中国在第一岛链内持续的海空优势;防卫包括台湾在内的第一岛链国家;以及美国主导第一岛链外的军事安全领域,威慑并击败中国在各种冲突中的行动。这些设想将在”特朗普2.0”时代中得到强化。曾担任美国国务院中国政策规划的首席顾问余茂春指出,特朗普重返白宫,对中国可能采取较强的制约性手段,要求中共承诺不以武力改变台海现状。
框架还有2项预设与中国间接有关:一、一个强大的印度在与其他志同道合的国家合作时,将起到制衡中国的作用。二、与中国和印度相比,俄罗斯在印太地区仍将处于边缘地位。可以说,强化与印度合作,是特朗普上任后印太战略布局的重点,从中国东南沿海和从西南陆上方向对中国更能起到钳形的战略遏制作用。
俄罗斯在印太地区的影响力非常有限。特朗普宣称要尽快结束俄乌战争,俄罗斯会不会由此而有余力插手印太事务,将考验特朗普政府的战略判断和应变能力。相较于习近平,特朗普似乎更有把握影响普京(Vladimir Putin)。
由于特朗普只有4年任期,他的继任人选很可能是年仅40岁的副总统当选人万斯(JD Vance)。2023年4月,他以联邦参议员身分,在美国智库传统基金会(Heritage Foundation)50周年领袖高峰会上发言指出,美国面临的最大威胁,也最需要防止的是中国入侵台湾。这对美国而言将是灾难性的,它会摧毁美国整个经济,会使美国陷入大萧条。
显然,万斯对中国威胁的认识及其所持立场比特朗普更为深刻而坚定。他的政治生命还很长,他所代表的并非其个人,而是美国对中国威胁有强烈认同新崛起的一代。如果美中战略竞争态势会长久持续下去,这一代人正好派上用场。
2027年”戴维森窗口”
眼下最敏感的是台海议题。目前没有信息表明,特朗普曾直接就2027年的“戴维森窗口”发表公开言论。然而,根据他的外交和军事政策行为模式,可以推测他上任后可能采取的行动:
首先是提高对台湾的支持度,同时他会要求台湾付出更多。再来是加强对台湾军售,提供更实用而具有吓阻能力的非对称武器装备,以及增加美军在台海附近活动的频率和力度。特朗普在第一个任期内,批准11项对台军售,总金额近200亿美元,其中带有吓阻作用的武器装备高占75%,包括占比达44%的F-16V型战机。
所谓“戴维森窗口”,出自2021年3月时任美国印太司令部司令戴维森(Philip Davidson),出席联邦参议院军事委员会听证会上的一番说词:中国正在加速实现到2050年,取代美国和美国在国际秩序领导地位的野心。他担心,这个时间会提前到来,台湾首当其冲,中国犯台威胁可能在未来6年内出现。这个时间点和习近平宣称2027年实现建军百年的奋斗目标一致。因此有了“戴维森窗口”的说法。
到了2023年1月,戴维森接受日本共同社专访时仍坚持他先前的看法。但是他做了一些补充说明。中国对台的任何潜在冲突中,“除了全面攻击外,还将包括大规模网络攻击、大规模导弹袭击、封锁台湾和可能夺取一个外岛。”他说,判断2027年的理由主要是基于“习近平有可能寻求第四个任期。”
戴维森提出中国攻台的假设,对美国国防政策带来一定的影响。虽然特朗普个人对此没有明确态度,上任后他不得不面对此一事态的发展。中国全面犯台的概率在他任内应该不会发生,但是其他接近准战争的胁迫性行动不能排除。因此,特朗普政府很可能采取一些具有制约性的预防措施,防止台海地区发生意外。
(本节目主持人为长期关注两岸和印太军事安全事务的军事评论员,文章代表评论员个人观点及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