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没寄出的求救信──NHK纪录片揭露「除了精神病人,大家都幸福的系统」

长期追踪社福议题的《NHK》资深制作人野岛修一,和团队伙伴历时一年半调查,揭露日本泷山医院长年虐待、不当约束病患。(摄影/郑宇辰)
「非常遗憾的是,不少留言的网友认为那是必要之恶⋯⋯对病患家属来说,他们负担过大;对其他医院来说,他们不愿意照顾;但对接收病人的泷山医院来说,可获得高额的政府补助收入。所以,我们私底下称为『除了病患本人之外,大家都很幸福的系统』。」

《NHK》资深制作人野岛修一长年关心社福议题,2017~2018年制作节目讨论日本精神疾病患者被迫长期住院而与社会隔离,2020年深度报导COVID-19下精神疾病患者的就医困境,随后投入泷山医院不当对待病人的调查,独家取得长达2,800小时的医院内部影音,转化为系列纪录片。

追踪的起点,是2011年311大地震引起的福岛核灾。

野岛修一前往现场拍摄核灾画面,却意外有机会记录下福岛一家精神病院被迫撤离病人的过程。

「虽然这件事(福岛核灾)带给很多人非常大的不幸,但同时带给精神病院一种幸福──它导致精神病患必须撤离医院,我们才有机会知道医院内部发生了什么事情,打开黑盒子。」

此后,他和团队伙伴牢牢抓住每个「打开黑盒子」的机会──疫情期间,《NHK》拍下精神科患者不得不从精神专科医院,转至有办法提供内科治疗的医院,但许多人被拒于门外。野岛修一说,他希望呈现的是大规模感染、社会处于非常状态时,「弱势的人往往承受最多不幸的事。」

也是在疫情期间,团队耳闻有间更糟糕的医院存在,但不得其门而入。直到认识了律师相原启介事情才有了进展。「《NHK》团队没办法直接进入泷山医院拍摄,但律师可以进去,医院不能阻止病患会见律师,」野岛修一说,「取得这些素材真的非常难得,基于新闻使命,我觉得一定要报导出来!」

因为邻避效应,位于日本东京的泷山医院和多数精神病院一样,设在远离住宅区的山腰上。(照片提供/©NHK)

为什么他们会被送到「最好别去」的泷山医院?

「他们打我⋯⋯」
「我不想再受折磨了。」
「OOO(医院工作人员名)曾经把我绑在床上⋯⋯」
「我讲了这些,我不能回病房了,他们说会打小报告把我杀掉。」
「我不想死⋯⋯我想回家⋯⋯真的很想回到母亲身边⋯⋯」

2022年4月,泷山医院的小会客室里,相原律师首次见到委托人幸田清(纪录片中化名)。幸田清患有思觉失调、智能障碍,并需要定期洗肾。他带著哭腔,断断续续地控诉医护人员的不当对待,哀求律师协助他转去一间正常的医院。隔周,社工评估后认为幸田清可以回到社区生活。但还等不到离开医院,幸田就过世了,人生永远停在46岁,死因为心脏衰竭。幸田清的病历里留下一张写给家人但没被寄出的求救信。

内部吹哨者提供的病房录影中,清楚拍到护理人员喝斥幸田清「闭嘴」并殴打他和其他病患,或为求方便起见,随意约束病人四肢的画面。

《NHK》团队也取得医师、护理师等工作人员在办公空间闲聊时的录音:新进人员被告知「每日纪录上只要标异状就好,其他都用平静无事带过」;护理长在闲聊时坦承「一般都是8成正职、2成兼职,我们家正好相反,照护品质因此明显下降,那也没办法」、「我也觉得这些人很烦,确实是有虐待的情形,到处都有虐待,也有言语暴力,但这就是本院的日常」,而医师在一旁附和⋯⋯。

医院人力短缺,仅有1成人力为正职、49名病人仅有3名照护人力,加上医疗人员弃守道德底线,这导致过去10年来,1,498名病患有78%的出院原因为死亡。

《NHK》团队与吹哨者合作,在泷山医院内架设固定式录影装置,记录泷山医院医护人员不当对待病人的过程。(照片提供/©NHK)
《NHK》团队进一步调查发现,不少来到泷山医院的患者经济困难、家庭支持系统薄弱,54% 的病人曾申请社会救助,一开始是由社工转介入院。社福界、精神医学界的受访者告诉《NHK》,不到万不得已,最好别去泷山医院──那是精神疾病患者走投无路时的最后一站。

不过,日本的精神科病床数量<!–__ANNOTATION__={"text":"远超其他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OECD)国家","annotation":"

日本早年广设精神病院,降低精神病患长期住院门槛,将病人与社会隔离。虽然近10年受到去机构化浪潮影响,全国精神病床床位数量下降,但相对其他以去机构化、回归社区照护为主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