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先知道:
(1)传言说「CT 扫描可能导致二十分之一的癌症」,但其实论文的原文是「如果目前的做法持续下去,CT 相关癌症最终可能占到每年所有新癌症诊断的 5%」,传言省略、跳跃,易误导民众。
(2)传言出处为国际知名期刊,但该论文于最末表明三大局限性,传言缺乏完整背景、不提重要的问题,易造成误解。
科学家警告 CT 扫描致癌的说法?
原始谣传版本:
科学家警告 CT 扫描实际上会导致癌症
加州大学的一项开创性研究表明,广泛用于医学影像的 CT 扫描可能导致二十分之一的癌症,而幼儿面临的风险则高出十倍。这项令人震惊的发现强调了这些扫描的辐射暴露的潜在危险,特别是对于脆弱人群而言。
……
(网址)
并在社群平台流传:
(2)该研究发现,在目前的使用率和辐射剂量水准下,预计 2023 年的 CT 检查将导致受照射患者一生中出现约 10 万 3000 例未来癌症,如果目前的做法持续下去,CT 相关癌症最终可能占到每年所有新癌症诊断的 5%。与其他重大风险因素,例如饮酒的 5.4%、体重超重 7.6%处于同等水准。
(3)肺癌预计将成为最常见的放射诱发癌症,有 2 万 2400 例,其次是结肠癌、8700 例,男性占其中的 58.6%。
研究旨在提醒医病 勿滥用断层扫描
MyGoPen 致电咨询新光医院家医科医师柳朋驰,他表示 JAMA 的这篇研究一出来,也在医界引发讨论,目前讨论的共识比较倾向为「这篇研究提出了在使用 CT 时要考虑辐射带来的弊端,如果把使用 CT 的适应症放得很宽,在诊断上能够带来准确度的同时,也可能因此导致癌症风险的增加」,柳朋驰认为该研究是对医界、对民众的一个提醒,有需要使用的时候该用则用,但是不见得需要、或是有替代方式时,医生不应浮滥开出检查单,或是病人也不应吵著要医生让他做 CT 的检查;柳朋驰以儿童头部外伤为例,很多家长担心、会一直问医师要不要照个电脑断层确定一下,但是儿童脑部还在发育中,会因为这一次的检查曝露量而增加脑癌的风险,医学科技的进步有利有弊,医病都不能轻忽 CT 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
(一)从检查码、诊断码分析 无法排除背景风险值
此外,有关于传言所说的研究,柳朋驰指出,该研究是从保险申报系统中捞出「检查码」与「诊断码」进行分析研究,这样的研究方式会有一个盲点,这些会被开出 CT 检查码的病人,就是因为怀疑是不是有癌症风险,只是在做电脑断层的当时癌症还没有被抓到、还没有显现出来,但是病人本身就是高风险族群,所以后续追踪出现癌症「诊断码」的机率较高;到底谁是因、谁是果,二者的因果关系很难从这个研究中厘清。柳朋驰以脂肪肝的病人扫超音波看到阴影为例,因为不确定是不是肿瘤,这时临床上可能就会加做电脑断层做确认,结果电脑断层一扫,只是脂肪肝的脂肪不均匀、还好不是癌症,但是脂肪肝本来就是肝癌的危险因子,这位病人几十年后被诊断出肝癌的话,到底是当年断层扫描暴露的风险、还是根本就是脂肪肝的因素,这是该研究的局限性。但传言却不提这个重要的关键问题,易造成误导。
柳朋驰强调,这种回溯性研究中,如果没有排除当时做断层扫描的因素,就很容易造成失准,比较好的研究设计是从健康检查中获取资料,这样病人的背景值会比较干净不偏离,但是断层扫描的健检通常是自费、资料难以取得,再加上这样的研究会影响影像检查机器厂商、保险机构业者等等复杂的利益关系,所以实务上要做出优质的研究有其困难的地方。
(二)台湾健保云端系统 避免 3 个月内重复检查
MyGoPen 也查询台湾断层扫描的使用情况,由于断层扫描等检查成长率惊人,2016 年支出 92 亿点,在健保支付的检查项目中排名第一,而健保支付的检查项目前 20 大,总计费用支出就达 688 亿点,因此健保署于 2017 年 5 月推行
(2)检查现场 ≠ 病历资料
此外,柳朋驰指出,有疑似病灶而做 CT 扫了肚子的病人,可能没有扫到骨盆腔,后来又需要检查骨盆腔时,只好再扫骨盆腔, 但其实第一次扫肚子的时候,可能有扫到稍低一点,这样病患就有一些重叠的地方两次曝露。
还有就是急诊接到外伤病患,病人自诉可能这里痛那里痛,急诊找不出问题时,就会在断层扫描的检查单上注名「whole body」,就是要全身从头扫到大腿的意思,但是病历及申报系统上却只写肚子或是头部,病人躺在台子上被机器推进去又推出来,机器在动的时候病人也不知道它是不是真的是在照,还是略过胸部跳到肚子,机器运转时病人无法分辨自己到底做了哪些部位,而几个月后去到别家医院就诊时,即使健保有云端分享系统,但别家医院也只能看到系统中显示的检查局部部位、而不知道其实是扫了全身躯体,这些无形之中的落差,就有可能造成病人曝露的辐射量比表面上可算到的还多。柳朋驰提醒,这些都是临床操作的细节,病患未必、也可能不需要知晓,但承担风险的是病患本身,所以要更加小心那些被漏算的曝露量,提醒医病、更谨慎地使用断层扫描。
结论
总结而言,传言出处为国际知名期刊,但其研究是捞取保险机构的检查代码、疾病代码进行病例分析,但无法排除这些病患本身即有危险因子而使将来的罹癌风险较高,传言不提这个关键的局限性问题,传言易误导。
卫教资源:
新光医院家医科主治医师 – 柳朋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