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奥运】「中华台北」这个名称到底可不可改?从制度来看绝对可以,但要怎么做?


我们想让你知道的是

在本土认同日渐强化的现在,以台湾之名才是全民共识。台湾人继续推动正名相关的公投,先凝聚内部共识。有了内部共识之后,顶多就是「中华台北」退出国际奥会,另组「台湾奥会」申请加入,巧妙利用美中角力的国际情势,获得国际支持,在国际奥会投票中就可能通过。

2024年巴黎奥运刚刚结束,台湾选手本届共拿下二金五铜,包括女子拳击夺金的林郁婷、羽球男双金牌的「麟洋配」,另外女子拳击拿下两铜,女子举重一铜,创下继2020东京奥运后,获得第二多奖牌的奥运成绩。这个结果引起台湾社会重视,但奥运期间,因为林郁婷的性别问题,以及场内场外「中华台北 vs 中国」的观众之争,也让纯粹的运动,沾上国族政治与性别政治的阴影。

陌生的议题、熟悉的脱节

林郁婷因为IBA与国际奥会不对盘,加上俄乌战争的背景因素,借由女子拳击参赛资格,引发国际论战。

这是真正重中之重的议题,但台湾民众关心的并非性别政治与国际地缘政治因素,而是因为林郁婷代表台湾出赛,所以无脑瞎挺。虽然各界的讨论都针对女性染色体与IBA与奥运的检测问题,但风向上一面倒的只看有利于林郁婷的条件,却无视国际奥会公告的「女子拳击只看护照与出生证明,不做药物检测」的参赛规定。相较之前中国女子田径选手是如何被台湾民众嘲笑「不像女人」,并要求全部抓去验性器官跟药物检测,对林郁婷却网开一面。

这背后的因素就是,台湾人不关心国际,只关心如何为国争光。所以国际近五年来对于性别政治的讨论,其实从来就没进入过台湾大众的语境之中,仅有极少数人在乎。

而拿下金牌,就会在会场升起得主的会旗,以及演奏得主的会歌,就又引发台湾长期存在的「中华队 vs 台湾队」之争,这也影响到观众席上的状况。台湾民众在会场替台湾选手加油,只要拿出中华台北奥会旗之外的标志、标语、中华民国国旗,或台独旗,甚至只是拿出一张白纸,都会被中国观众抢夺,或通报奥会人员制止,也造就本届许多台湾民众义愤填膺的羞辱画面。许多台湾民众无法用自己的方式为台湾加油,只能为中华台北加油。羽球金牌战现场更是荒谬,中国民众把中国 vs 中华台北之战,当成中国人的比赛,营造出两岸一家亲的状态。这也引发许多台湾网民的不满。

而从林郁婷到羽双金牌场内场外的讨论,都可以看到台湾民众是多渴望台湾人在奥运这种国际大赛上,能以台湾的名义拿下佳绩。微妙的是,各种讨论文写的都是台湾,但代表台湾的球员却顶著中华台北的名义,金牌领奖时的中华台北会歌根本没人会唱,大众却还是称赞国旗歌的旋律多好听云云。看得让人精神分裂。

共识翻转带来的尴尬

如果中华台北是全体台湾人的共识,一如汉城奥运、巴塞隆纳奥运当年,台湾人普遍还认为「不能用中华民国,只能用中华台北,是国际现实下的屈辱」,但从雪梨奥运以来,台湾人看待台湾选手在奥运场上的表现,却渐渐呈现了认同的翻转,处境上却一样的尴尬。

多元观点 等你解锁
付费加入TNL+会员,
独家评论分析、资讯图表立刻看
到期自动续订,可随时取消,详情请见订阅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