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想让你知道的是
郑心媚说,看一下乌克兰如何走到这一步,俄罗斯又是用什么方法,一步一步的先从认知战开始渗透乌克兰。她说,类似的战争早就在台湾开打了,只是「没有烟硝」,多数台湾人还不愿直面议题。「战争在台湾好像是房间内的一头大象,他明明就在这里,但大家一直觉得这个议题很敏感,不想去谈。但不去谈不代表它就会不见……而且事实上,我们以为战争还没有发生,可是其实战争早就已经发生了!」
文:吕嘉鸿,BBC中文
金门沦陷 、台湾主要电视台遭中国骇客侵入、香港间谍的渗透,台湾本地网红宣传两岸和平协议……这些与台海战争有关的剧码,近年来在两岸关系紧绷之际,频频出现在台湾日常语境中,对台湾人来讲其实并不陌生。
但是,当这些「关键字」成为近日制作的一套台湾影集《零日攻击》(Zero Day)主题,仍然引起热议,也收到对岸网民的关注。
据称, 这套由台湾官方及电子大亨曹兴诚等人投资的影集会耗资约2.3亿台币(约720万美元),打破台湾电视剧集制作经费纪录。影集背景设定某年台湾总统大选后政党轮替,看守政府凖备交接给新总统时,中共解放军以军机在南海失联为由,突然宣布封锁台湾,声称凖备七天内会登陆「武统台湾」。
七月底,制作方发布了17分钟的宣传片并称计划明年在台湾本地及跨国串流平台播放。率先披露的剧情集锦情节繁复,包含台湾政坛如何内斗、军方遭遇间谍渗透、美日等盟友是否会协助台湾或袖手旁观辩论,以及台湾民众如何采取凖备抗战和投诚等众多细节。
预告片上个月底推出数天内,YouTube观看量破了100万次,至今有170万次。而上周的外媒预告会放映会,吸引了上百位驻台外媒记者到场。
「如果你看完《零日攻击》预告片觉得很不舒服,那就对了,时间到的那天你只会更不舒服?」一位名为李法老的网民在脸书(Meta)分享他看完预告片的想法。
《BBC中文》就著该影集在台北进行街头访问,受访者谢易萱表示,她看了预告片之后很有感触并对这种有关台海战争的资讯传播看法正面。她说现在台湾面对认知作战的威胁很深,势必要多多讨论战争:「有种未雨绸缪的感觉吧!再不谈,以后(台湾)什么都没有了!」
但也有批评者抨击这部影集是民进党政府炮制的「认知作战」工具。台媒《联合报》便以社论抨击这套影集是「绿营」人士拿政府补助,洗脑台湾人民,贩卖恐惧的产物;民众党前副发言人杨宝桢在中天频道也抨击本片是民进党认知作战,「拿你的钱,洗你的脑」。中共官媒《环球时报》引用台湾名嘴郭正亮等人发言,称本片「炒作大陆攻击」,需严厉谴责。
有分析称,也许是因为这部影集是大制作,引起广泛关注,触动了在台湾台海战争的敏感神经。
台湾政治大学国际合作处处长陈忆宁教授向《BBC中文》表示,看完预告片后,她觉得假设台湾政府需要借由一个大制作影片来提升人民对战争的感受的话,在这个时机以及想要达到的效果,她个人觉得并不是太负面的宣传,「 不管是政府出资还是民间投资, 这时候推出战争片对老百姓来讲,是一个让我们吸收资讯,然后了解战争是什么的一个好的管道。」
「今日乌克兰,明日台湾?」
影集制片兼总编剧郑心媚是记者出身。郑女士接受《BBC中文》采访时说,她当初起心动念,开始写剧本,之后找人找钱筹备这套影集的缘由是与俄乌战争有关。
「2022年乌克兰被俄罗斯入侵后,我心中的那种急迫感就越来越深。你就会很怕像这样子敏感的题材,如果再不谈的话,以后我们还会不会有机会谈了? 」
郑心媚说,看一下乌克兰如何走到这一步,俄罗斯又是用什么方法,一步一步的先从认知战开始渗透乌克兰。她说,类似的战争早就在台湾开打了,只是「没有烟硝」,多数台湾人还不愿直面议题。
「战争在台湾好像是房间内的一头大象,他明明就在这里,但大家一直觉得这个议题很敏感,不想去谈。但不去谈不代表它就会不见……而且事实上,我们以为战争还没有发生,可是其实战争早就已经发生了!」
许多台湾民众对这种紧迫感感到认同。28岁的谢易萱接受《BBC中文》街访时说,台湾需要有战争的讨论,虽然台湾的军事比对岸弱,但「台湾人自己还是要有这种知识,再不讨论,以后台湾什么都没有了」。
但对该剧集制作也有不同意见。今年18岁、刚入大学的赖宥臻向《BBC中文》说:「不是说不用谈,但也不要刻意去讨论战争这个议题吧……」
赖小姐说她前阵子有到中国旅游,「他们那边的人都很善良,不会刻意要讨论战争。」
年近70的郑世维向记者表示:「台湾再怎么宣传都没有,他们(中国)就是比我们强,我们早晚要认祖归宗。」
台湾版「大外宣」?
此外,由于此片获得台湾政府部门补助及投资,有人质疑这套影集民进党政府「大外宣」工作的一部分。
譬如,反台独立场鲜明台媒《联合报》或港媒《亚洲周刊》皆先后报导这套影集。《联合报》以社论抨击《零日攻击》是「洗脑大片,绑架人民走向战争」,甚至称影集邀请日本知名演员高桥一生饰演台日混血公民,是「迷恋日本殖民统治」的体现。
港媒《亚洲周刊》则批判本片「抹黑统派」,且试图煽动敌视中国大陆情绪,想要探索人性真相会在台湾社会产生反效果,台湾人不会买单。
郑心媚说,这套影集2022年筹备,之后有台湾行政院文化部「黑潮计划」补助支持,文化部补助比例占制作总预算的三成多,补助金额也不是黑潮计划中最高的作品,当年文化部黑潮计划共补助11部作品,《零日攻击》是其中一部,而当地电子大亨曹兴诚是第一位天使投资人。她说,台湾官方没有任何人干涉影集拍摄,剧本没有一个字被要求更改。
面对质疑,台湾文化部部长李远本月初接受台媒联访时称,若政府真的要对公民打认知战的话,应是要求剧情写成台湾「英勇大胜,不应该这么沉重」。
但事实上,台湾文化部的英文数位电视频道「Taiwan Plus」在2022年开播,当时便也有评论称此为民进党政府宣传台湾软实力的新尝试,是台北「说好台湾故事」的宣传行动。如今,官方有投资《零日攻击》,则再引相关讨论。
所谓「大外宣」通常泛指近年来,中国透过媒体及文化娱乐产品等各种机构或工具,对外宣传中国政治理念及国家形象的工作。
虽然「大外宣」通常给人留下负面印象,但有分析称,说到底,大外宣是推销自己国家的「软实力」(soft power)的宣传工作之一环。而所谓软实力的「外宣」要奏效背后铁定需要有「硬实力」,譬如资本或军力的协助。
美国安全研究学者、智库杜鲁门国家安全计划(Truman National Security Project)奈内斯基(Zuri Linetsky) 博士向BBC分析称,中国的软实力投资便经常配合其「战狼外交」,也就是混杂著「硬实力」范畴的大规模投资而来。他说,多年来,中国的外宣越来越多地在亚洲——特别是在台湾和菲律宾南海周围以及其他领土问题上——倾注极大的心力及资源。
美国哈佛大学政府系讲师索罗卡(George Soroka)博士长期研究俄罗斯宣传战略。他认为,非民主国家部署的宣传(propaganda)攻势向来要更强势许多,克里姆林宫过去使用「公开宣称」——譬如自称俄罗斯是西方基督教及欧洲的第一捍卫者——及「隐密」(covert)——譬如散播假讯息——两种方式开展大外宣渗透他国。
「虽然我不是中国问题专家,但我观察到北京采用了许多与莫斯科类似的手法。特别是近年来中国利用对过往历史恩怨的选择性解读,来增加其对台湾和南中国海等地区主张的合理性,」索罗卡告诉BBC。
奈内斯基说,中国的推销模式常带有「战狼」的威吓性质,因此面对价值不同的目标地区的软实力推广,在新冠疫情后越来越受到其他国家或人民的抵制,效果趋减。他强调,从一些国际智库近年来在菲律宾、韩国、澳洲或台湾等地的统计民调发现,民众对中国的印象越来越差。「说到底,推销软实力若要达到最大效果,通常「意味著平衡硬实力。所有大国都必须保持这种平衡。但中国并未这样做,」他解释说。
「现在各国都知道中国如何运用其软实力,因此有空间能去抵御它,台湾这套影集或是其中的一个尝试;但台湾需要与中国进行贸易,因此与中国接触,良好、公正的媒体报道以及公众积极参与政策议题,提高公众意识,了解正在发生和未发生的事情也是必要的。」
Photo Credit: Getty Images / BBC News
台湾总统赖清德
索罗卡教授说,像台湾现在拍摄影集往外宣传这样的做法,或许也会有被标记为在搞大宣传的风险,「但抵制外宣的努力不能是被动的,而是需要主动出击,设法预防性地让社会免疫于虚假讯息,无论是源自内部还是海外。」
他又称,为了对抗恶意的外宣或认知战,校园中培育批判性思维和媒体素养是基本的工作,「譬如透过事实核查和公开指出对方如何进行外宣」。
陈忆宁教授认为,基于《零日攻击》的制作发行策略,影集较有可能是在台湾内部开启有关战争的讨论,而非对往海外宣传。因此,这部片子应该是在唤醒台湾人自己对于战争到来的可能性的反思,「你该怎么去面对它,」她说。
陈忆宁强调,比起网路讯息,艺术文化产品会有一个更长的发酵的过程,一般来说影响力更久或更深:「但不管是不是宣传,大家也不用太焦虑,因为影集看了之后,公众会有自己的感受或想法,「点滴在心头,这样就足够了。」
本文经《BBC News 中文》授权转载,原文发表于此
延伸阅读
《纽约时报》探讨台剧《零日攻击》,美学者强调凸显中国混合战威胁 立委沈伯洋:被统战名单不等同「第五纵队」,不能混为一谈 桌游「2045」模拟台海战争,玩家扮亲共反共角色呈现台湾内部分歧,朱宥勋试玩:很好的政治攻防教材
【加入关键评论网会员】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周独享编辑精选、时事精选、艺文周报等特制电子报。还可留言与作者、记者、编辑讨论文章内容。立刻点击免费加入会员!
责任编辑:翁世航
核稿编辑:冯冠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