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日本学界研究台湾政治的第一人若林正丈,
第一本的研究生涯回顾,第一手的台湾观察纪实。
一九七○年代开始,台湾的国际地位处境有巨大转变,与日本断交、中共与国际的关系趋于和缓。以当时的日本主流眼光,台湾几乎等同于历史进程中残余。而就在这个年代,若林正丈考进研究所,踏入台湾研究的开端。
「现在,台湾的政治很有意思。」
「在我的印象中,台湾的社会随著每次的选举都像蜕下一层皮般变化。」从戒严时期的肃杀、党外的抗争,一路走到逐步开放选举、新政党成立、第一任民选总统的出现……,半世纪以来,若林走踏过台湾各地,实地考察各种选举,他见证了台湾民主的诞生与扎根,对此提出自己的一方见解与「台湾化」理论,是若林将日本的台湾研究从边陲带进了众人的目光之中。
书中除了台湾人对于自身的探索、追寻和努力,也可以看到若林作为一个研究者对台湾所投注的热情与温度。这五十年来的时光,不仅是台湾民主化与台湾化的历程,更是若林研究生涯的缩影。若林正丈的研究人生,也成了研究台湾的人生。
日本学界研究台湾政治的第一人若林正丈,
第一本的研究生涯回顾,第一手的台湾观察纪实。
一九七○年代开始,台湾的国际地位处境有巨大转变,与日本断交、中共与国际的关系趋于和缓。以当时的日本主流眼光,台湾几乎等同于历史进程中残余。而就在这个年代,若林正丈考进研究所,踏入台湾研究的开端。
「现在,台湾的政治很有意思。」
「在我的印象中,台湾的社会随著每次的选举都像蜕下一层皮般变化。」从戒严时期的肃杀、党外的抗争,一路走到逐步开放选举、新政党成立、第一任民选总统的出现……,半世纪以来,若林走踏过台湾各地,实地考察各种选举,他见证了台湾民主的诞生与扎根,对此提出自己的一方见解与「台湾化」理论,是若林将日本的台湾研究从边陲带进了众人的目光之中。
书中除了台湾人对于自身的探索、追寻和努力,也可以看到若林作为一个研究者对台湾所投注的热情与温度。这五十年来的时光,不仅是台湾民主化与台湾化的历程,更是若林研究生涯的缩影。若林正丈的研究人生,也成了研究台湾的人生。
作者简介
若林正丈 一九四九年生于日本长野县。一九八五年取得东京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曾任香港日本领事馆专门调查员、台湾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访问学人、东京大学教授、日本台湾学会理事长、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术院教授兼台湾研究所所长等职务。现为台湾政治大学台湾史研究所兼任讲座教授,东京大学名誉教授,以及早稻田大学名誉教授。主要著作有:《台湾抗日运动史研究》、《台湾:分裂国家与民主化》、《战后台湾政治史:中华民国台湾化的历程等书。
译者简介
黄耀进 翻译工作者。单译有《牡丹社事件灵魂的去向》、《歧视:统合与排他的日本近现代史》、《轨道:福知山线出轨事故,改变JR西日本的奋斗》、《活著回来的男人:一个普通日本兵的二战及战后生命史》等;共译有《半路上》、《「他们」的日本语:日本人如何看待「我们」台湾人的日语》、《东京审判》等书。
——————————————
目录
推荐语
推荐序 共感与同行:若林正丈的半世纪台湾研究之路/吴密察
推荐语
推荐序 共感与同行:若林正丈的半世纪台湾研究之路/吴密察
序章 台湾现代史上的一九四九年与一九七二年
第I部 踏查民主化的现场──从反对势力切入
第一章 台日断交之际──台湾研究的开始与首次访问台湾
1 开始台湾研究时──在缺乏关注与被轻视之
2 「蒋介石逃到了一个好地方」──「主观印象」开始崩毁
3 叶荣钟先生的「述史之志」──殖民地期知识分子思索后殖民的岁月
第二章 触及民主化的胎动
1 一九八〇年春,民生西路的西餐厅「波丽路」
2 两个震撼──林义雄「灭门」事件与作家叶石涛的一席话
3 开始政治研究前的迂回之途
4 「我们等不了」──一九八二年夏天与「党外」的相会
5 与台南的朋友──林瑞明初逢的夏天
第三章 在「自由的空隙」中站起的台湾国族主义
1 还给悲剧的受害者正义与道歉──一九八三年的「增额立委选举」
2 「台湾前途由台湾人民自决」的登场
3 倾听在戒严令下的民主化跫音──之后仍继续「选举参观」
4 威权主义选举下产生的独特政治词汇
5 台湾基督长老教会与占人口多数的「台湾人」──国民党无法完全渗透、控制之处
6 从狭窄的自由空隙中往上爬──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与「党外」民主运动
第四章 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动摇
1 从香港以笔名撰写「江南暗杀事件」
2 「李登辉将成为台湾的沙达特」
3 未送达的论文抽印本──被「警总」拦截的邮件
4 在野党组党时认识前政治犯柯旗化老师
5 《台湾监狱岛》与柯旗化老师之梦
6 在「诸帝国边缘」挣扎求存的台湾人──老社会主义者杨逵的后殖民岁月
7 「濒死化的戒严令」──民主进步党的诞生
8 「东大的老师进行台湾研究?」──社会上的瞩目及引发的涟漪
9 接触台湾学术界的新思潮──第一本台湾政治研究专书
第五章 民主化与「走钢索的人」李登辉的斗争──谛观「宪政改革」的政治过程
1 「向若林询问选举评论」──与李登辉的第一次接触
2 「我是走钢索的人啊」──首次进入总统府,首次与李登辉见面
3 「你的书中有不正确之处」──首次单独会见李登辉
4 「台湾人的心,日本人的做法,西欧的政治思想,中国式的皇帝」──一九九○年台湾人心中的李登辉
5 国会全面改选,转变的社会氛围──台湾的「涡漩选举」
6 历史性总统大选前的台湾──开始在中央研究院展开长期研究
7 民主化的集大成──见证台湾史上首次总统直选
第六章 成立日本台湾学会──理解台湾的知识基础建设
1 「大家来此集合!」,朝著成立「日本台湾学会」迈进
2 日本台湾学会成立大会
3 之后的日本台湾学会
4 从缺乏关心转变为强烈关心与共鸣──日本社会对台湾认知的变化
第II部 发现台湾化的脉动──观察认同中的政治背景
第七章 新兴民主体制启航──总统选举谱出政治节奏
1 台湾民主制度的启航
2 「台湾之子」陈水扁的荣光与挫折──新兴民主体制的试炼
3 关于之后的李登辉
第八章 在大国的夹缝间──政治上出现「中国要素」与美中对立
1 北京与华府「不欢迎的人物」
2 「七二年体制」的新脉络──「中国要素」的作用与反作用
第九章 提出中华民国台湾化论──台湾政治研究的转折点
1 中华民国台湾化论的提出──树立思考战后台湾政治史的工具
2 中华民国台湾化论的概略
第十章 中华民国台湾化的不均衡开展──新兴民主体制下的国家重构与国民重构
1 《台湾的政治》中的未解问题
2 止步不前的国家重构
3 渐进式的国民重构──「中国要素」的波动
终章 展演的主权──「台湾尚待定义?」
后记
——————————
序
推荐序
共感与同行:若林正丈的半世纪台湾研究之路
吴密察/前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馆长
与若林正丈教授的初识,就是在一九八○年二月底,这是我们两个人绝对不会忘记的年月。因为就是在我们认识的时候,发生了「林宅血案」这个令人发指的非人道政治虐杀惨案!而且,若林那时候就住在离惨案现场走路只要几分钟的地方。这件惨案对于我们两个人来说,都有难以评量的巨大冲击。对他一个原本研究日本殖民地时代台湾史的日本学者来说,这次应该著实地让他感受到了台湾当代执政者的残忍无道,而我这个原本不敢想过要出国的乡下孩子,则因此在心里暗暗立誓:「爬都要爬出去呼吸自由空气!」
从那以后,我与若林成了近半个世纪的朋友,我们也彼此了解各自的研究主题与进展,而且有各种合作。他在一九八○年代中期渐渐转到对于台湾当代政治的观察,似乎从原本的历史学者向政治学者的方向倾斜了;而我则一方面将我在党外运动中认识的一些朋友介绍给他,一方面充当他进行台湾政治观察时的讨论商谈对象,因此也认识了一些当年来台湾报导选举的日本媒体人。当年若林来台湾从事选举观察后,经常在日本媒体介绍台湾的民主化进程,大大地提高了台湾在日本的能见度,让日本人渐渐地了解台湾,这些对于当代台湾民主化的文章,后来不但在日本结集出版,也都立刻翻译成中文在台湾出版。他的这些书将台湾的民主化过程当成是转型的「移行期」,因此他的这些书多有「转型期」的关键字。一九八○年代中期以后观察台湾选举的理解,让若林发展出了战后台湾政治史发展的基本认识架构:国民党政权在台湾建立威权统治之后,在一九七○年代初期外部正当性不足的情况下,走上了「中华民国台湾化」的道路。而在这其中,「党外」则透过「民主假期(选举的自由)」向国民党施压,「挤牙膏式」地要求松绑党国体制;执政者则「分期付款式」地给付了原本就应该进行的民主改革。若林的这个战后台湾政治史的架构,基本上已经成为台湾的共识。不过,如果从终于达成政党轮替,当成「转型期」的结束(即,抵达「移行」的目的地),那么达成转型之后的二十一世纪二十五年间之台湾政治(史),要如何来理解呢?
这本书所记录的,可以说是若林教授半个世纪(一九七二~二○二二)以来的学术回忆录。记载了他作为一个学者,如何认识台湾、如何研究台湾的半个世纪之知识历程;但几乎同时也从另一种现场的角度描绘了台湾社会从威权统治,甚至还会有像「林宅血案」这种非人道政治虐杀的时代,终于在制度上达到政治民主的半个世纪。这种杂揉著书写研究对象,也同时书写研究者自己之经历的手法,充分发挥了若林的文笔功力。同时也显示若林的台湾研究,并不只是他个人的学术「研究业绩」,也是他与台湾社会「共感」与「同行」的历程;而我这个若林的朋友,也在他的文章中,看到了自己的侧影。
最后,作为多年的好友,趁著他这本也具有回忆录性质的书在台湾出版之际,有一件事我想公开对他再说一次(虽然私底下我不断地跟他说过了)。
对于上面那个达成(制度上的)民主化之后,台湾的政治(史)可以如何理解的问题,若林并没有正面回答,他却转而关心「台湾的来历」。显然,他想要在更具有历史纵深的方面上理解台湾。但他因此而跟我谈起台湾历史研究时,我用玩笑口吻说了一句话:「你是台湾历史研究的逃兵。」我的本意是,他原本是个研究日本殖民时代台湾史的学者,后来改而成为台湾当代政治的观察者与研究者,并且卓然成家,如果延续著他的既有研究,应该会相对简单;但他却未如此做,转而想要研究时代较为久远以前的台湾史,这便需要先吸收很多史料、追赶很多先行研究。因为就在他将注意力转到当代政治研究时(一九八○年代中期),台湾历史研究在台湾国内也正好得到了「市民权」,四十年来在社会需求孔殷、政府也积极挹注资源支持的情况下,各方面都已经累积了相当数量的成果,因此上场之前需要有相当的暖身运动。我希望这个老朋友斟酌自己的年纪、体力,量力而为就好,如今最好就是「快乐读书(阅读)」,毕竟「一代人只能做一代的事」。何况,你已经做了很多人几代都做不到的事了!不但你的人生很充实,而且对台湾你也做出很大的贡献了!
二○二五年三月二十八日
自序
一九四九年与一九七二年
我生于一九四九年十一月。一九七二年考上研究所,正式迈向学问研究之道。
自不待言,一九四九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年,同时也是蒋介石与中国国民党的中华民国于国共内战中战败逃往台湾的一年。十月一日毛泽东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同年十二月上旬中华民国中央政府迁移台北。就在这段期间,我诞生于日本长野县北部的小镇一隅。
此时,国民党政权的命运似乎已经走到尽头。隔年一九五〇年一月,当时美国的杜鲁门政权采取不介入中国内战的态度,国务卿迪安・艾奇逊(Dean G. Acheson)声明美国在东亚对抗苏联的「不后退防卫线」系北起阿留申群岛,之后是日本列岛,接著是朝鲜半岛南方海面,再通过台湾东侧海面接上菲律宾群岛。换言之,韩国与台湾被预设在这条防线之外。
但,众所周知,一九五〇年六月韩战爆发后,美军第七舰队介入台湾海峡,旋即也派兵朝鲜半岛。「艾奇逊防线」出现所谓的「推进」。之后的结果便是两个主张自身方为正统中国的政治实体──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华民国隔台湾海峡对峙。往后,无论日本或台湾,甚至韩战停战后的韩国,都位于推进至台湾海峡与朝鲜半岛三十八度线的美国防卫线内,享有扭曲的和平直至今日。
一九四九年生的笔者,一直以来的人生都与把隔著台湾海峡对峙的两个中国,以及美国的「不后退防卫线」推进到台湾海峡与朝鲜半岛三十八度线的世界视为理所当然的时代相重合。包含所谓的「团块世代」人们在内,东亚同世代的人们竟因位在东西冷战线,亦即「不后退防卫线」的东侧与西侧而呈现出大为不同的人生。一九七二年是「中美接近」(中美关系改善)开始的一年,也是东亚国际政治史的分界线。此年春天美国尼克森总统访中并发表〈上海联合公报〉,受这股强烈波动(外交上的「尼克森震撼」)影响,日本当时的田中角荣首相与大平正芳外相前访中国,并与中国建交,日本也因此与台湾的中华民国断交。在前一年,中华民国已经退出联合国。中美建交,即台湾的中华民国与美国断交,虽然迟至一九七九年,但台湾的国际身分,却被迫从联合国创立时的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转变为特异的不被承认国家。
然而另一方面,虽与美国的同盟解除(一九七九年底废止《中美共同防御条约》),但基于美国国会制定的《台湾关系法》,让台湾仍一直接受来自美国一定程度的安全保障承诺,且持续至今。即便美国改善与中国的关系,仍旧不让台湾脱离战略性防卫圈,换言之,「不后退防卫线」前进至台湾海峡西侧一事,依然维持不变。
有人劝我「反攻大陆」的时代
我记得大概是在进入博士班不久后的事情吧。在研讨课后回家的路上,研究所的学长问我,「打算大概何时『反攻大陆』(转换跑道研究中国)啊?」这是出自于学长关心我这个连什么是台湾研究都还摸不著头绪的学弟而做出的询问。面对这样的问题我并不感到惊讶,只是更加感受到:原来如此,这才是社会上一般的想法啊。这段回忆迄今一直留在我心中。之后,我既不能反攻大陆,也没反攻大陆。多年以后忽然想起,这么说来,就算逃往台湾的蒋介石终生疾呼「反攻大陆」,最终也未能反攻。结果,我的研究人生,也成了研究台湾的人生。
我人生的时间与「艾奇逊防线」推进之后的东亚国际政治、两个中国(统治中国大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立足台湾的中华民国)对峙的历史相叠合;我的研究生涯,也与一九七二年之后台湾的中华民国进程相重叠,即与日本、美国断交,仍以一种暧昧的角色存在于美国的战略边缘的半世纪。理所当然,这也是日本与台湾断交,维持「非政府间实务关系」的半世纪。
我自身的人生时光与台湾现代史带著这种时间上的缘分。进入研究的人生后,最初的十年研究日本殖民地统治时期的历史,之后便一头陷入正开始启动的台湾民主政治观察,就此度过四分之一个世纪,再之后又重新开始对历史的钻研。
民主化与中华民国台湾化的现场
本书中,透过与我自身研究上体验的重合,笔者将回顾这种因缘际会而与我研究人生叠合的台湾的半个世纪政治史。我半世纪的研究人生中目睹最重大的事情,便是台湾政治民主化,以及面对这种成果,也就是民主体制下台湾面临的考验。
无论在哪个地区,民主化都不会只停留在民主化,台湾的现代史也不例外。在我的台湾政治研究经历后半部,为了掌握这种政治结构改变的面向,将其概括为「中华民国台湾化」。因此,我的述怀与观察就是走在民主化现场的一个研究者的经历(主要集中在第Ⅰ部),同时也是触及这半个世纪「中华民国台湾化」这种政治结构改变脉动的,一个研究者的经历(主要集中在第Ⅱ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