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监控国家:中国如何成为高度监控社会》简介、目录、前言

博客来网
春山之巅Summit
  • 出版地:台湾
  • 内容简介
      从网路购物开始,中国迈向幸福感的高度监控之路
      到处都是的监视器、无所遁形的个人资料与动态,中国近年运用的各种高科技监控手段,常令人感觉如同小说《一九八四》中的老大哥重现。然而作者指出,中国走向高度监控的社会,不全然是产生自独裁者想掌控一切的意志,除了科技演进这个因素本身,恐怕更多是根源于民众想要生活得更便利、更舒适、更安全的欲望。为了活得更「好」,民众愿意将自己的各种资料交出,愿意让自己与他人处在能被高度监控的状态下。想要透过微信打点生活中的各项需求?没问题,资料都可以共享。想在生活中享受多种福利?记得拉高自己的芝麻信用分。
      本书从中国发展到极致的各种网路购物方式谈起,具体说明了资讯及通讯科技带来的重大改变,以及中国社会环境推波助澜所造就的万能手机软体、新的金融信用、社会信用体系等等,还有数量庞大的监视器与人脸辨识软体、社群媒体言论管控,对整个中国社会造成的根本影响。
      在中共一党专政的体制下,中国缺乏监督的民间力量,高度的监控社会成为各国眼中的奇观。然而中国以外的各个国家同样会面临到民众想要藉著科技之力活得更舒服的欲望,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监督政府及握有许多资料的大型公司?更关键的是,我们要把让渡资料给政府及商业机构以换取畅快生活跟保护人权隐私的界线画在哪里?本书同样也进行了深入讨论。

     
    作者简介

    梶谷怀  一九七○年生于大阪府。神户大学大学院经济学研究科教授。毕业于神户大学经济学系后,至中国人民大学留学(财政金融学院),二○○一年完成神户大学大学院经济学研究科博士课程(经济学)。曾任神户学院大学经济学部副教授等职,于二○一四年就任现职。著作包含《「高墙与鸡蛋」的现代中国理论》(人文书院)、《现代中国的财政金融系统》(名古屋大学出版会,大平正芳记念奖)、《日本与中国,「脱近代」的诱惑》(太田出版)、《中国经济讲义》(中公新书)等。

    高口康太  一九七六年生于千叶县。记者。千叶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博士课程学分取得后退学。为《周刊东洋经济》、《Wedge》、《新闻周刊日本版》、《NewsPicks》等媒体撰稿,稿件内容以中国经济、中国企业、在日中国人社会为主。经营新闻网站「KINBRICKS NOW」。著作包含《习近平为何震怒》(祥传社新书)、《现代中国经营者列传》(星海社新书)、编著包含《中国S级B级论》(樱花舍)等。

    译者简介

    黄圣翰  三心二意的文字工作者,酷爱文字及音乐,但最近在思考是否要将触角延伸到绘画上。希望一天能有一四四个小时。文海浩瀚,无垠无涯,期盼乘一叶扁舟,逡巡于此岸与彼岸之间。
     

     ——————————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中国是乌托邦还是反乌托邦?
    错误百出的报导/连专家都未能全然理解
    「分散处理」与「集中处理」/对科技的信赖及「欣快感」
    对未来的想像及现实间的鸿沟带来「认知不协调」
    为追求幸福而接受监控的大众
    如何理解中国的「监控社会化」?
     
    第二章  中国IT企业支配资料的方法
    所谓的「新四大发明」/阿里巴巴为何战胜亚马逊?
    中国型「电商」的特征/直播购物、共同购物、社区团购
    超级手机软体的破坏力/对零工经济的正反论述
    中国的零工经济/连「工作方式」都能支配的巨型IT企业
    隐私及便利性/为何自愿交出资料?
     
    第三章  在中国出现的「乖宝宝社会」
    急速进展的行政数位化/质与量不断进化的监视器
    统治科技的傲人成果/监视器与香港示威游行
    所谓的「社会信用体系」/进展迅速的「金融」领域
    政府对「金融」领域的考量/代币经济及信用评分
    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会怎么样?
    「苍蝇不得超过两只」
    用「缓和处罚」取代「严厉处罚」/纸上谈兵的反乌托邦?
    道德信用评分的实态/目前毫无好处
    统治科技及监控社会相关论述
    架构对行动的限制/由「推力」引导的人民
    幸福与自由的权衡/中国的现状与背景
     
    第四章  民主化热情为何消失
    中国的「审查」是什么?/从「网路留言版」到「微博」
    从宜黄事件、乌坎事件看独裁政权的悖论
    习近平射出的「三支箭」/让人察觉不到的「隐形化」审查
    从被检举到检举/所谓的网路舆情监控系统
     
    第五章  现代中国的「公」与「私」
    「监控社会化」的中国及市民社会/作为第三部门的「市民社会」
    关于现代中国「市民社会」的论述/悬而未决的问题
    「亚洲」社会与市民社会理论/「亚洲社会」特有的问题
    「公论法」及「规则法」/公权力与社会的关系
    两种对「民主」的概念/「生民」对生存权的要求
    「监控社会」的「公」与「私」
     
    第六章  幸福监控国家的未来
    效益主义及监控社会/心理双重历程理论及道德两难
    人类的演化及伦理观/人工智慧可否做出道德判断
    工具理性及后设理性/基于演算法的「另一种公共性」
    「演算法公共性」及GDPR
    应从保护人权的观点探讨的问题
    儒家式道德及「社会信用体系」/依循「德行」形成的社会秩序
    视觉化的「民意」/科技进步及现代价值观的动摇
    中国化的世界?
     
    第七章  工具理性失控之时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再教育营/问题背景
    岌岌可危的民族身分认同/低工资的体力劳动
    家长主义及监控制度/工具理性的失控
    科技独裁能走得长久吗?
    士大夫间的高度圆形监狱
    日本也可能发生/唯有人类及社会可以赋予意义
     
    后记
    主要参考文献

     ————————————


    前言

      每次造访中国,笔者总会惊讶于中国监控社会的力度。在地铁站实施宛如机场安检的X光行李检查;在相当于日本新干线的高速铁路上则需要出示身分证。监视器在整座城市里随处可见,全国上下加总起来约有二亿台。据说到二○二○年的时候,监视器的数量会逼近六亿大关。

      尽管中国现在被誉为全球第一的手机软体(APP)大国,但要使用通讯软体、叫车软体、外送平台等便利的服务前,都需要先进行手机验证。而电话号码又与身分证及密码绑定,因此企业可以掌握正确的使用者个人资讯。如果有人在通讯软体输入中国政府觉得有问题的内容,中国政府就可以透过企业,立即辨识出那人的身分。

      中国的《网络安全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网络运营者应当为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依法维护国家安全和侦查犯罪的活动提供技术支持和协助。」由于独立运动及民主化运动与中国的国安问题息息相关,因此在中国提供网路服务的企业(包含外资企业)都有义务向政府机关提出相关资讯。

      简而言之,无论是现实世界或网路世界,政府都能掌握一切。让人惊讶的是,大多数中国人对此都没有怨言,甚至十分肯定现状。个中缘由,并非是「因为中国人不在意隐私」、「因为他们被专制政权洗脑了」这么单纯的理由。

      本书便打算解开这种「幸福的监控社会」之谜。一旦解开这个谜团,我们应该就能了解,中国这种令人惊讶的监控社会并非与我们毫不相关,而是日本未来也需要面对的问题。

      在此简述本书内容。笔者将于第一章谈论与中国监控社会相关的论述,其中包含许多事实错误与误解,有时甚至到了扭曲的地步。一直以来,中国就被描绘成一个与我们社会不同的「异形」,但其实中国也会面临到与我们相同的课题,而在这一点上,「同类」的性质较为强烈。笔者想要指出,当我们在思考整个社会及其未来时,中国社会隐藏著许多可供我们参考的重要启示。

      第二章会将重点放在由阿里巴巴及腾讯等民营企业所开发的科技,以及这些科技在社会中实际运用后为中国社会增添了多少便利及舒适。笔者将特别深入探讨个人资料及评价的交互作用,对企业及个人而言具有何种意义。

      第三章将著重于在中国政府主导下不断发展的「社会信用体系」,讨论与「架构」及「推力」相关的论述,同时也具体思考统治者透过先进的现代科技引导民众的行为朝特定方向发展的「管理社会」或「监控社会」。二○一○年左右,随著有「中国版推特」之称的「微博」等社群媒体逐渐普及,民众开始期待使用新型沟通方法的社会运动可以改变中国社会,但这样的苗头随后却被当局完全掐断了。因此,第四章将从笔者在当地的实际体验出发,向各位介绍中国政府的言论管制是如何随著资通讯技术(ICT)的进步而变得更加精炼又巧妙。

      当一个社会在科技的推动下转变为「管理社会」、「监控社会」,即使在所谓的西方社会,也能看到近代的「市民公共性」基础随之动摇。本书所探讨的「当代中国的变化」,基本上也应依循同样的脉络理解。第五章将回顾这种现象的历史背景,并从「透过科技进行的统治及市民社会」的角度再次进行检视。

      「监视器网」的完善、「信用评分」等评级系统的扩大使用,让中国的大都市逐渐成为「循规蹈矩而可预测的社会」。第六章将著眼于中国等威权主义国家致力于将社会秩序与公共性画上等号的做法,以及其所代表的意义。

      而现实中发生的一些情况,让我们事实上难以避免使用乔治.欧威尔在《一九八四》中的描绘来谈论当代中国的「监控社会化」。第七章将聚焦于有严重种族问题、又处于欧威尔式监控第一线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讨论正在当地发生的事情。

      若能透过本书稍微改变日本国内目前对当代中国「监控社会」较为偏颇的论述,将使我们两个作者喜出望外。